古代的战争场面惨烈残酷,攻城拔寨更是生死攸关,重中之重。

站在城头遥望,烟尘滚滚,兵戈交击,攻城器械林立,箭如飞蝗,勇士们抓住云梯这个生命线,在窄小空间内展开胆战心惊的肉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攻城过程当中,运用得最多的辅助工具就属云梯,进攻方运用它来让士兵登上城墙。

但我们在很多时候会发现,守城的士兵大都是向攀爬的敌人进行阻拦攻击,却并不采用推倒梯子的方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云梯的出现和发明 ≻—●

在中国古代武器发展的历史中,一项重要的发明推动了攻城战的转变,那就是云梯的出现,据记载,云梯是鲁国工匠约在春秋时期所发明。

云梯的发明人公输般原本是鲁国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工匠,他参考了当时已有的简易攀爬工具,设计出了云梯这一独特的重型移动梯架,作为技术创新者,公输般无疑展现出极高的智慧与手艺,其后在历史上的战争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于简单的梯子,云梯为一种重型车架结构,底部有轮子,可由士兵推动。

梯身可以折叠调节高度,极大程度的方便士兵爬上不同高度的城墙,车顶装有钩子,可以抓住墙沿,这样即使遭受敌方的攻击,也不易被推倒,云梯利用杠杆原理,最大程度降低了爬梯的难度和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梯的出现,直接改变了古代围城战的局面,士兵可跳过护城河,不受水障阻隔,直接攀上城墙展开肉搏。

这无疑加大了攻城一方突破僵局的可能性,其优势在于突破了传统围城的模式,打通了城墙这一层屏障,这对攻城方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随着云梯的广泛应用,迫使守城方不得不加强防御,设置更多的箭楼、火炮也都成为必备之举,护城河旁也增设了不少针对云梯的防御设备。

云梯的出现无疑使攻守双方的智慧与武力不断碰撞、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云梯本身也在历史中不断完善,三国时期开始配备破城锥,可以直接攻破城门,到宋代甚至在车身设置皮甲,并埋伏士兵保护车梯,这样既提高了防御力,也增强了攻击力。

云梯的影响远远超出军事层面,也带动了相关文化的发展,如“墨守成规”一词,便来源于《墨子·公输》中墨子反对公输般坚持使用云梯的故事,可见一项发明对一个时代的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云梯已成为历史,但它推动了围攻城池的方式由外围转向突破城墙,催生了武器与战略的变革。

这一项古代发明,为人类战争带来新的可能,反映了中国人在军事领域的创造力与勇气,值得历史铭记。

相传,公输般曾三次献云梯给鲁国,希望它能成为鲁国军队的一件重要武器,但三次都被拒绝使用。

这充分体现出当时鲁国统治阶级的保守与短视,也许正因如此,公输般后来把云梯献给了楚国,在楚国统帅的支持下,云梯得以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梯在设计上有几个独特之处。一是车轮移动设计,克服了普通梯子只能固定使用的缺点,二是折叠调节结构,可根据城墙高度快速调整,三是车顶钩爪,可稳固抓住城墙,这些设计都体现出极强的实用性。

在使用上,云梯也有自己的方式与策略,选址和方位的选择就至关重要,攻城方往往会选择敌军看守薄弱或视野死角的地点,这样既提高突围成功率,也可减少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使用云梯还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士兵需要熟练配合,在保持车体稳定的同时快速攀爬。

一旦敌人破坏车梯,需要及时修复继续推进,这都需要训练有素的使用方能发挥云梯的最大作用。

可以说云梯作为一项军用发明,它丰富了攻城方的战术选择,对古代围城战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武器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人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珍视。

影视剧中围攻城池的战争总是显得激烈又轰轰烈烈,但真正的古代围城战远非大银幕能简单还原,我们不禁要问,古人是如何利用云梯进行围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为什么不推倒云梯 ≻—●

围城最关键的就是突破城墙,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巧妙的攻城设备,云梯就是因此才孕育而生的,这门古老的攻坚之术,至今仍蕴含着智慧的精华。

云梯这种梯子实际上是一种重型的折叠车梯,可根据城墙高度调节长度,由十几辆车连接在一起,每辆车需要十多个壮汉推动,极其庞大笨重。

为了牢牢稳固云梯,设计师在梯底加装尖刺,可扎入地面,梯顶则悬挂巨大的铁钩,借助自身数吨的重量嵌入城墙。

有的钩子上还设计倒刺,严格锁死在城墙上。这可确保云梯稳固不倾,又可快速移动调整攻城方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仅凭一个云梯还远远不够,攻城部队往往使用弓箭手和投石机进行火力压制,箭雨逼退守军,压制住城墙上的弓箭还击,云梯才得以顺利架设。

等铁钩牢牢嵌入城墙,士兵便可如虎添翼,勇猛登上高墙,面对如此的攻城利器,守军又该如何是好?

要知春秋时期的城墙不过十余米,单凭人力根本无法推动巨大的车梯,基本上都是需要十几个人才有可能推得动。

而且就算你巧合之下能够摸到云梯,但云梯上前段的木头和铁钩基本上都是淬了毒的,触摸过后会直接死亡,有的时候还会传染给其他守军。

而且只要有人一露头,攻城的弓箭部队就会直接瞄准,一箭射穿头颅,推倒云梯更是难上加难。

这便是老兵们所说的“傻瓜才推云梯”的缘由,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够对付云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反击云梯的方法 ≻—●

唯一的对策,就是在敌人登梯时猛力掷石,尽可能多杀几名敌军,或者是利用火烧把云梯烧毁。

当两军对峙,敌军搭起云梯试图攀登城墙之时,城墙上守军面临严峻考验,此时此刻,守城方必须运用智慧应对强大攻势,决胜于千里之外。

面对大量敌军从云梯涌上,守城者明知轻举妄动推倒云梯不仅力不从心,还极有可能暴露在敌军密集箭雨之下。

429年春,刘宋军队围攻北魏城,北魏守军面对刘宋大军攻城爬梯,城头守将了解到率领士兵直接推攻云梯的严重后果,最终决定采取巧妙的应对之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魏守将安排士兵在城头备置大量巨石,这些巨石多重500斤以上,是日常军事训练中熟练使用的工具。

等刘宋士兵步步为营登上云梯之时,北魏守军便搬起巨石瞄准敌军投掷而下,依靠熟练的投石技巧,巨石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坠落的巨石凭借惯性,能够连续击倒多个刘宋士兵,有时还会砸断云梯的部分结构,即使未直接击中目标,也能使刘宋士兵胆怯畏缩,丧失斗志。

除巨石外,北魏守军还充分利用云梯上刘宋士兵无法还击的优势,轮番弓箭手射箭,弓箭手经过长期训练,能够快速瞄准刘宋士兵射出致命一箭。

如此近的距离基本上可以做到箭无虚发,刘宋士兵纷纷坠梯而亡,北魏守军深知箭矢是宝贵军需,每一支箭都必然妥帖使用,既能伤敌,又能节省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巨石与箭矢用尽之时,北魏守军使出火攻手段,士兵将燃烧的油倾倒而下,木质云梯瞬间陷入火海。

刘宋士兵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被烧成灰烬,要么弃梯逃命,最终使得刘宋损失惨重,云梯也在火焰中化为乌有。

可以看出,北魏守军并未做无谓推攻,而是善用巨石、箭矢与火焰等方式,既重创敌军,又节省自己力量,这体现出军事策略与应变能力的精妙运用。

最终,北魏守军以智胜勇,化险为夷,成功守卫住城池。

这场攻城防御战充分说明,反击敌人不再是单纯的蛮力对抗,而需要运用智慧得心应手,做到以战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历史反复证明,智者胜勇夫,智慧可以让守城者在敌强我弱的境况下保家卫国,英雄气短俊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看来,古人围攻一个城池绝非寻常之事,他们必须耐心地部署重型攻城器械,再借助弓弩之势压制守军,耗费数月乃至数年时间才能打开城门。

反观守军,也绝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时刻准备应对敌人的围攻。

古代围城之术蕴含的智慧至今令人钦佩,它告诉我们,成功的攻城需要充足准备,而稳固的防守则建立在坚实基础上。

这些战争艺术的精髓,对当今的人们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无论事业抑或人生,想要胜利,就不能有丝毫懈怠与侥幸,否则势必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明智之举,莫过于提前谋划,做好充分准备,方可笃定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结语 ≻—●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疑问,是因为我们对战争的认识大多来自影视剧的描述,影视剧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了改编。

我们看到古代攻城时守城的侍卫有砍断梯子,有将梯子推倒的,这种认知也是因为我们对云梯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并不了解古人战争方式所导致的。

所以,面对历史,我们应保持开放和审慎的态度,古人的智慧不容我们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