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巧克力,是和你分享巧克力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所熟知的旺卡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略显古怪的工厂主,在他的身上仿佛有着许多神秘的故事。

旺卡作为这部影片的前传,叙述的便是旺卡如何从一无所有成功开办巧克力工厂的故事,整体风格温馨而治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部影片风格迥异,在奇幻童话的类型框架之下,《旺卡》中的主人公更加简单而纯粹童话感更强,歌舞情节与超现实元素的加入也让类型风格更加明显。

整部影片仿佛一颗缤纷的糖果,一个梦幻般的甜蜜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妙的巧克力之旅

《旺卡》中的威利·旺卡穿着红紫色西装、戴着高高的礼帽,而且他单纯、天真,甚至会上当受骗,是个不识字的“乐天派”

“暗黑童话”到甜蜜往事,热爱巧克力的旺卡先生始终在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下续写着他的童话冒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常来说,奇幻童话的主线情节是主人公的冒险故事,角色形象遵循较为简单的二元对立,分为好人与坏人阵营,故事的结局是好人获得了胜利,主人公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成长。

电影《旺卡》便采用了传统的单线叙事结构,在简单而经典的叙事模式下,重点突出主人公及同伴们的成长及他们对世界的影响与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开篇以大段的歌舞情节快速交代了旺卡从船上来到小镇中,以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为居民们带来了他的悬浮巧克力的情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利用了观众在过往作品中对旺卡这个人物形象的熟悉度,省略了对他的人物背景的交代,直接点明了旺卡此次冒险之旅的动机。

那就是离开旺卡的妈妈曾说过,当他向全世界分享巧克力时,她会陪伴在他的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旺卡是一个有着文本原型的人物,遵循着“‘真实性’与‘陌生化’并存”的类型化原则,影片从角色性格表达、奇异技能造型形态等方面对人物进行了创造性改编与类型续写。

首先旺卡的性格不同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阴郁神秘的旺卡,他是一个简单快乐的巧克力匠人,只想做好巧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旺卡带着一兜硬币下船,丝毫没有考虑住店等经济问题,而是将不多的积蓄用在了擦鞋、赔偿摔碎了的南瓜等小事上。

当旺卡将最后一个硬币给了无处住宿的流浪母女后,他决定在寒冷冬日的街边长椅上睡一晚,这几个简单的情节刻画出了旺卡善良、乐于助人、心无城府的性格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约翰尼·德普饰演的旺卡是令人捉摸不透的,那么提莫西·查拉梅饰演的旺卡则是清澈的,他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特点,简单、善良、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影片中,唯一让旺卡感到忧郁与沮丧的事情,就是在他的糖果店开店之日,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

亲情成为旺卡柔软内心的一面镜子,当最终打败了“巧克力黑帮”,拆开母亲做的巧克力时,映射出了“珍惜”与“陪伴”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因奇幻童话电影常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达到充满童趣的表达效果,此类型常常选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的动物或物品进行拟人化表达。

并与现实进行融合,带给受众熟悉中的陌生感,由此产生奇幻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灵鼠小弟》中的小白鼠斯图亚特《帕丁顿熊》中的小熊帕丁顿《鳄鱼莱莱》中会唱歌的鳄鱼莱莱等......在《旺卡》中,旺卡的各种奇异技能也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旺卡的帽子仿佛百宝箱一样,可以装下他随时随地需要的任何道具,甚至包括茶杯和一壶热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制作巧克力的箱子仿佛一个小型加工厂,可以储存从世界各地采集来的奇异原料,他制作的巧克力中融入了各种自然之物,也起到了不同的效果。

雪人的眼泪,可以蒸发,闪电与阳光,可以让人在危急关头寻到希望,甚至可以改变人的情绪,让人变得伤感、怀旧……人们吃下巧克力之后的反常行为也成了影片的笑点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情节的设定就如同“动物真的会说话吗”一样,并不会成为影片真实性逻辑性的质疑点,而是奇幻类型的独特之处。

但需要承认的是,华丽的歌舞情节与超现实元素(帽子、巧克力的功效)是与奇幻类型相结合的一次市场实验,也是影片情节薄弱的庇护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旺卡》的整体叙事略显简单而缺乏新意,旺卡的冒险是在一个可以被预见的模式下进行的,与他同行的小伙伴们没有过多的篇幅着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负责制造困难的反面人物“巧克力黑帮”们也略为脸谱化与扁平化

亮点集中于休·格兰特饰演的奥帕伦帕人,大头小身、橙色皮肤与绿色头发的夸张造型是《旺卡》中造型形态的创意性体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克力革命”

橘色小人是影片中的重要人物,他是来自热带岛屿的奥帕伦帕人,负责看管稀有的可可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的一次瞌睡中,可可豆被不知情的旺卡采走,于是橘色小人被族人逐出部落,只能跟在旺卡身边,晚上偷他的巧克力来清算债务。

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救下了旺卡和“小面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情节设定具有明显的历史影射,奥帕伦帕人是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而旺卡到此采集可可豆,是有着某种意味在的。

《旺卡》创造了一个用巧克力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童话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巧克力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是“巧克力黑帮”们用来形成资本垄断的工具,他们囤积了大量巧克力原浆,控制市场定价,并在牛奶中兑水,以次充好。

教父与其他位高权重的人痴迷巧克力,于是巧克力代替了金钱,成为用来行贿的工具,在影片中,“巧克力”作为一种象征,承担着阶级分化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富商中的一人听到“穷”这个字就会反胃,“小面条儿”从来没吃过巧克力,这些细节都在不断向观众印证着,巧克力是富人阶层的专有物。

而旺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的局面,掀起了一次“巧克力革命”,这也是为何从他第一次在美食大街上推销自己的巧克力时,富商们就对他下了驱逐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旺卡的到来破坏了原有的资源垄断局面,他不但让穷人吃到了美味的巧克力,而且还是以仅一个硬币的低廉价格。

他将巧克力从上层阶级聚敛行贿的私有物,变成了平民阶层也可以消费的食品,从财富的象征变成了餐后的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巧克力原浆从象征着公共设施的公园广场喷泉中喷出后,大家聚在一起分享着甜蜜的味蕾,也意味着富商们的“巧克力王国”的没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旺卡制作巧克力的过程,也承载着历史的隐喻,被禁锢在洗衣店的他首先发明了一种自动洗衣机,其所依靠的动力要靠小狗不停地奔跑获得,于是小狗成了旺卡的“替班”。

旺卡在夜间生产巧克力,靠的是他那台魔术箱般的小型“巧克力工厂”,它有着流水线般的生产流程,只需要兑入原料,便可以不间断地大量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比旺卡的妈妈给他制作巧克力时是由手工熬制的制作过程,旺卡的“工业技术”让机器取代了人力,也为大规模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性,旺卡梦幻般的巧克力商店也才得以迅速、成功地建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影片中旺卡的“巧克力革命”隐喻的便是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的一大特征便是依靠机器生产工具替代人力。

由工业化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利益的重新分配决定着新的不平等关系的诞生,旺卡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原材料依赖于地理大发现航海技术水平的提高。

而旺卡与奥帕伦帕人的关系也象征着一种资源上的剥削与掠夺,尽管旺卡与橘色小人最终达成了和解,但后者成为前者的员工,为他的工厂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巧克力工厂取代了旧资本家的财富垄断,而前者是否又是一次新的资源垄断呢?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对此有一定的叙述,当旺卡将巧克力工厂的规模扩大后,解雇了所有员工,其中包括为家庭提供收入来源的查理的外公,失业让查理一家陷入苦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旺卡》则将故事结束在巧克力工厂开办之前,避开了这部分内容。

影片不余笔墨地描绘了一个甜美的巧克力世界,天上的白云是棉花糖做的,巧克力之河缓缓流淌,岸边开满巧克力之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影片提供了与历史的对照表,却并不以此为叙事脉络,只是在以甜蜜的童话王国为焦点的叙事中,让人得以窥见即将到来的工业文明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遍来说,奇幻类型不以现实世界确凿历史为叙事基础,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包含着对现实世界的移位性观察与表达。

《旺卡》这部电影中的世界是陌生化了的现实世界,人们依然可以从童话式的缩影中寻得情感上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虽然《旺卡》是人们所熟知的奇幻类型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前作,但二者所表现的内容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相距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罗·金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好人最终获得了胜利”的完美童话世界,可以说,《旺卡》更加偏向于老少皆宜的合家欢温暖风格,在类型框架之下,书写了一个纯良梦幻的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