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坤

迪士尼·皮克斯曾经封神的大作《头脑特工队》日前推出续篇《头脑特工队2》,6月14日在北美上映就点燃了“暑期档”,成为继《超人总动员2》之后北美电影史上上映首周末票房第二高的动画电影,也是今年到目前为止,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

6月21日,《头脑特工队2》在中国内地上映,截至6月27日,累计票房破亿。与北美票房表现相比,中国内地票房有遇冷的征兆,其中不排除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但事情应该不止这么简单。

皮克斯的止跌神器?

1995年,皮克斯凭借首部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一举成名。该片不仅拿下当年美国本土票房冠军,还获得第68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影迷的狂欢、如潮的好评,开启了电影史上属于皮克斯这个传奇动画工作室的闪亮时代。

2006年,迪士尼以74亿美元收购了皮克斯。收购初期,呈现出一种“美美与共”的态势——2015年的《头脑特工队》就诞生于这个阶段的末期。它开创性地将人类的情绪拟人化,将心理学的知识以一种通俗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该片拿下了第8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被认为是皮克斯的又一巅峰力作。

但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后,皮克斯的作品表现一路下滑,即便是2022年《玩具总动员》这个王牌IP的衍生作品《光年正传》也未能改变颓势。2023年的《疯狂元素城》甚至创下迪士尼最差票房。

2024年,《头脑特工队2》是皮克斯调整业务策略后上映的第一部影片。它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关乎皮克斯的业界地位。或者说,皮克斯急需通过《头脑特工队2》来力挽狂澜,建立与观众的强链接。与皮克斯前两年的作品相比,《头脑特工队2》的票房成绩可以说是打了个翻身仗。但是观众买票和观影后的认同之间似乎并不能画上等号。从目前IMDB和豆瓣的评分来看,《头脑特工队2》并没有表现出赶超原作的势头。

缺乏创意的青春期乱斗

时隔9年,《头脑特工队2》终于上映。时间是富有力量的,这个周期足以让伴随《头脑特工队》成长的影迷们积攒情怀,拉满期待,事实上为续作的上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市场法则也早已反复证明:仅仅依靠消费情怀是短视的,且收效只能昙花一现。这也指向了一个问题:“珠玉”在前,皮克斯打算为观众带来怎样的新鲜感?

《头脑特工队》讲述了小女孩莱莉头脑内缤纷多彩的情绪世界。因为父亲的工作变动,一家人搬到了旧金山,对故乡和朋友的思念、对新环境的不适让莱莉难以招架。影片将人们不同的情绪拟人化,表现为大脑总部里掌管不同情绪的小伙伴——乐乐、忧忧、怕怕、怒怒和厌厌,为了让莱莉顺利融入新生活,他们五个拼尽全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彼此合作的重要。

对于《头脑特工队》来说,拟人手法表现人类的情绪是具有独创性的。这种属性弥补了影片故事相对简单的弱势,更多依靠大脑总部里面的故事去吸引观众。现实生活中的莱莉虽然像一个配角,但是恰到好处地和情绪小伙伴形成互动,让这个小女孩的情绪和情感由内到外都得到了充分表达。

《头脑特工队2》将莱莉的故事定位在青春期烦恼,并且在原有的五种情绪之上,又增加了四个情绪小伙伴的角色——焦焦(焦虑)、慕慕(嫉妒)、丧丧(无聊)和尬尬(尴尬)。青春期本是一个很有话题和故事的年龄段,但是《头脑特工队2》沿用了第一部的故事简化法,只聚焦莱莉渴望加入高中的冰球队这一个诉求。在冰球训练营的三天时间里,莱莉的性情突然发生反转,原因是新加入的四个情绪小伙伴占领了大脑总部的控制台。在焦虑情绪的操控下,莱莉为了达到加入新球队的目的,不顾老友之间的情谊,变得“利欲熏心”“趋炎附势”。

与第一部相比,《头脑特工队2》的故事不仅在丰富性上毫无提升,反而比第一部少了很多不同层面的细节:例如生活的细节、与父母相处的亲情、与朋友交往的开心和失意时刻等等。恰恰是这些细节才能塑造起一个可信、可感、性格丰富、感情充沛的小女孩形象。《头脑特工队2》虽然矛盾冲突非常集中,显示了一个青春期女孩有些偏执的冲劲,但却表现出一种“强权”的叙事逻辑,让人觉得用力过猛。

《头脑特工队》的五个情绪小伙伴当中,乐乐作为主角,担纲起一场经过千难万险重回大脑总部的历险。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到虽然自己掌管快乐的情绪,但并不能够解决莱莉所有的问题:原来忧伤和其他几种情绪,都是缺一不可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这场冒险不仅意义深刻,也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视听体验:存储不同记忆的圆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五彩缤纷的堆叠把人脑中的虚拟世界构建得直观又壮观。

没想到的是,《头脑特工队2》仍然沿用了“乐乐冒险”的模式,虽然增加了焦焦夺权的“宫斗”大戏,看似乐乐、焦焦和莱莉各自的行为形成了三条叙事线索,但并不能让影片更为丰富、新颖。乐乐的冒险已经是陈旧的模式,可以说毫无新意;焦焦的篡位也并没有带动起另外三个新增角色——眼花缭乱之余,缺少细节的故事让这个人物“邪恶”得很扁平;而莱莉在这次的故事中显然更为情绪化,缺少内驱力的转折,也没有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她的急功近利和悔不当初,都很难让人共情。

一场缺乏创意的青春期乱斗聒噪有余,诚意则略显不足。

成长是根系向下的过程

《头脑特工队2》专注于横向的丰富:增加人物数量、增加关卡难度、增加视觉奇观……但它忽略了,作为一个经典IP的接续,它最需要的是成长:人物的成长、故事的成长、IP的成长……“老坛装新酒”无法带来质的飞跃,也难以承受观众的审视目光。

第一部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它根系向下的探索。一个小女孩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父亲还因为工作的困扰而情绪不佳。这种困境可以衍生出我们许多人成长过程中类似的场景,能吸引我们坐下来、静下来,产生同理心。乐乐在寻找回到大脑总部的路径途中,得到了莱莉童年的虚拟好友冰棒的指引和帮助。冰棒贡献了无数笑点,却在最后的时刻为了帮助乐乐成功飞升,牺牲了自己——因为让莱莉安好是他们共同的使命。

《头脑特工队》这样一部有笑点也有泪点的动画电影,远离了低幼的标签。《头脑特工队2》却因为单薄的故事、经不住推敲的逻辑、表面化的情感处理,让自己显得低幼化。焦虑并不是青春期的主旋律,这一时期对亲情、友情以及懵懂爱情的处理都可以是很好的切入点,让根系向下成长,扎进观众的心里。可惜《头脑特工队2》还是过于依赖九个情绪小伙伴的表现力,却又忽略了他们几个的成长,只是一味添加不同的情绪色彩。这,注定挽救不了特工队这艘越来越沉重的大船。

远远看上去,《头脑特工队2》是一场盛大的暑期冰淇淋大餐,够炫目,够打眼。但是如果细品一下会发现:该是冰沙的地方却盖满了一层层温吞的棉花糖,甜到腻味,吃起来又远不够冰爽解渴。

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变得越来越挑剔,但曾经带给我们震撼体验的王牌作品也绝不是当年的一场梦。或许,更宽容的态度是让皮克斯先从票房上站起来,然后祝福它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