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德容,70、80后肯定不陌生,当年琼瑶的《梅花烙》中一滴眼泪让她火遍两岸三地,妥妥的女神白月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最近上《浪姐6》,她在节目中的表现像被按了快退键:排练时学不会动作甩脸子,把队友的建议当“冒犯”,舞台上一站仿佛“肌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在选人环节被轮空,几乎又被全网群嘲。

网友们感叹她好像不是来乘风破浪,而是来证明“美人迟暮”四个字怎么写的。

其实看到年过50的陈德容,依旧保持着不错的容貌,一开始观众都是很惊喜的。

原本凭借“琼瑶女神回忆杀”是绝佳的个人品牌启动点,但陈德容选择了最危险的路——把资历当盾牌。

浪姐6》的一公,陈德容与王蓉、黄英组队成功,共同准备唱跳《免我蹉跎苦》的节目。

没有舞蹈基础的陈德容,不太跟得上,导致团队整体学习进度缓慢,她不但没有更刻苦地练习,反而耍起了性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友王蓉提出建议,先让老师把所有动作教完,大家再慢慢学细节,陈德容却不乐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认为这个提议丝毫没有体谅和包容她,还生气得要让出队长。

一边批评王蓉自我,一边怪团队里没有爱,哪怕王蓉和黄英两位队友哄了半天也没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的表演毫无疑问,陈德容在舞台上划水明显,小组拿下全场最低分,唱跳俱佳的队友黄蓉惨遭淘汰,这一结果更加让网友们生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同一期62岁的叶童,小考时唱歌也跑调了,但她态度谦逊又刻苦,会一遍又一遍的练习;59岁的邓萃雯,没别的,就是练习,“只要留住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浪姐》节目中,唱跳基础差的姐姐们不是没有,观众也不是只爱看实力强的,既然上节目来,就应该有尊重舞台的态度。

有网友翻出了《浪姐1》同样有股傲劲儿在身上的宁静,不同于陈德容,主要是她撑得起这股傲。

虽然一开始让宁静自我介绍,她说“不知道我是谁,那我几十年不是白干了”,还说“我没想过要成团,我也不喜欢跳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真到了要上台表演要比赛的时候,背后有团队的时候,宁静练得比谁都狠,练到让助理去拿救心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场表演宁静都在认真对待,每次组队的队友都在为她点赞,最终她成团夺冠,所有人心服口服。

宁静跟陈德容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但宁静意识到观众要的不是“过去的她”,而是“不断进化的她”,所以她深夜加练、主动突破,把“真香定律”演成个人品牌升级的教科书。

写书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秋叶写书私房课的新人作者李娜,是跨界转型来的空间整理讲师,她将自己的经验干货反复打磨,把实战经验写成操作手册,最终出版《了不起的收纳者》一天内全网销售突破 15800 本,登顶京东收纳整理图书榜热卖榜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深知放下自我感动,才能看见读者痛点,先搭市场需求的骨架,再填个人特色的血肉,比起华丽辞藻,一本好书更看重用专业解构痛点,用真诚链接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宁静在节目中暴露短板(不会跳舞)、展示努力(凌晨练习)、实现突破(高难度舞台),陈德容则是拒绝面对短板,还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这样的她,再大的滤镜光环也顶不住。

不难发现,陈德容的问题,好像在于她还被困在 "琼瑶剧女主角" 的舒适区。

回顾陈德容的成名路,美貌的确起了巨大作用。

9岁拍了个人第一支广告,十几岁就在香港音乐教父戴思聪门下学习唱歌(这也是王菲的老师)。

12岁成为资生堂化妆品的专属模特,15岁被星探发掘进入香港演艺圈开始拍戏。

琼瑶当年看中她,因为没有成年愣是等了她三年,为她量身打造剧本《梅花烙》,凭借女主角白吟霜这个角色赚足了观众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面在《梅花三弄》系列第二部《水云间》里,饰演柔情似水却命运多舛的杜芊芊,在《一帘幽梦》里演了的汪紫菱等等,被夸是“最美琼瑶女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业之外,陈德容也是备受宠爱,在家是最小的妹妹,姐姐疼妈妈爱,在外不少男明星都追求过她,可以说她一路走来都很顺畅。

只是固守女神人设就成了致命短板。

几年前陈德容参加《我就是演员3》,彩排时自称老演员,不需要对戏,表演时坚持用了很古早的“苦情女主”套路,面对评委的质疑,她更是坚持每个演员对同一个角色都有不一样的诠释。

要知道不论是人、剧还是书,市场永远只为“持续进化”的那个人买单。

为什么叶童跑调能收获掌声?为什么邓萃雯说“保住命也要练”?因为观众不一定要看爽文逆袭,也爱看为了目标努力成长的姐姐们。

陈德容可能觉得“上浪姐=翻红成功”,在《浪姐6》初舞台,每个姐姐给自己朋友打电话的环节,只有陈德容打给了虚拟的人——她成名角色《梅花烙》里的白吟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这是想打一张情怀牌,但她不知道,比起情怀,观众市场可能更认可你能否带来新的能量。

就像我们秋叶最早是做PPT起家,现在也在坚持做PPT,但如果我们不是在2023年及时转型拥抱AI,今天市场也不会为秋叶买单。

我们秋叶写书私房课的学员王京,有写作的梦想,我说在体制内给领导写公文是你强项,今天到新媒体平台写作,你也得围绕新媒体写作不断迭代,持续精进。

她为了打出品牌的影响力,来我们这学习出书,仅1个月就成功签约出版社,2个月时间,就完成所有书稿。

王京的《新媒体写作》一上市拿到了当当四榜第一的好成绩,还得到出版社的认同,很快有人主动找她做分享,还确定了后续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陈德容或许还没意识到,观众给的“差评”本质是期待,我们不是不能接受美人迟暮,只是痛心白月光变成了吃老本。

真正的红利,属于勇敢拥抱变化的人。

很多人找秋叶出书,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拥抱变化。

当你的书稿能像浪姐舞台一样,让读者看见持续进化的生命力,那个时候,爆款不过是水到渠成的彩蛋。

现在,我们秋叶写书私房课已经有296+新人作者成功出书的成果,如果你也想找到持续放大影响力的途径,欢迎扫码咨询出书详情,也许下一个受益者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