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街头便宜大份的自助餐逐渐消亡,而精致小巧的日料店却早在不知不觉间开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提到日式料理,就不得不说一道日料理的招牌菜——蒲烧鳗鱼。外皮被烤的金黄,焦香浓郁,淋上酱汁后放在热气腾腾的米饭上,再佐些开胃菜,一餐吃下去,能舒服一整天。打出“进口”标签的鳗鱼饭,平价的要五六十,高端的甚至三四百元,价格往往不便宜。
许而多喜爱吃蒲烧鳗鱼的食客,为了尝一口传说中的正宗蒲烧鳗鱼,更是宁愿不远万里奔赴日本。
但你可能不知道,日本自己的鳗鱼都还不够吃呢,别说出口中国了。你吃到的鳗鱼饭,大概率用的还是来自闽粤的“国鳗”。
日本鳗鱼,被吃到灭绝了
日料店里的鳗鱼都是“国鳗”,那日本鳗鱼去哪了?
答案是,日本已经基本产不出鳗鱼了。
2021年,日本爆出一件重大的鳗鱼造假事件,一家名为“高山水产青果”的食品批发公司,被查出将中国产鳗鱼伪造成日本爱知县生产的鳗鱼进行销售。
并解释到日本产鳗鱼进货量减少,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才篡改了产地。回过头来,日本人才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海域已经产不出鳗鱼了[1]。
追溯日本的鳗鱼饮食史,从江户时代开始每年夏天的“土用丑日”就有食用鳗鱼的习俗,因此这天也被称为“鳗鱼节”[2]。日本人爱吃鳗鱼,但鳗鱼并不钟情日本,就像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在《鳗鱼的旅行》里总结说:“我们需要鳗鱼,但鳗鱼并不需要我们”。
鳗鱼是鳗鲡属鱼类,又被叫做河鳗。主要有美洲鳗、欧洲鳗和日本鳗。和其他鱼类不一样,鳗鱼的人工繁育养殖至今都还是难题。可以说每一条我们吃到嘴里的鳗鱼,都不是人工孵化的,而是都是经过耗时耗力的方法捕捞到的天然鳗鱼苗养殖而来[3]。
鳗鱼是一种海洋洄游性鱼类,每年秋天,成熟的雌性鳗鱼会从中日韩附近的淡水河,回到西北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产卵。鳗鱼宝宝出生后,又会随着洋流,返回母亲曾待过的淡水河[4]。
当它们进入河口,大约有6个月大,全身透明的像玻璃,体长不到两节手指,稚嫩又脆弱,被称为“白仔”和”白苗“。渔民们就在这个时候捕捞,然后被带回养殖场饲养,只有没有被捕捞到的才能按照大自然的生存法则继续生长、等待繁衍[5]。
这样一来,鳗鱼的产量就是“靠天吃饭”,鱼苗的产量本身就不稳定,过度的捕捞则使得鳗鱼资源更加紧缺,而恰好鳗鱼还非常注重水域环境,随着海洋环境的污染,鳗鱼捕捞量也在不断下降[6-7]。
众多因素叠加,鳗鱼几乎成了濒危动物。
例如欧洲鳗就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受到出口管制。日本鳗在2013年被日本环境部认定面临灭绝的危机,2014年被国际保育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目录[7]。
据日本媒体称,2017年日本鳗鱼苗还出现了罕见的鱼荒,鹿儿岛县从12月10日捕捞解禁开始15天内的捕获量只有0.5公斤,只有去年43.4公斤捕获量的约1%[8]。
天然的鳗鱼捕捞不到,日本很早就开始想办法人工繁育鳗鱼苗。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陆续进行鳗鱼的人工繁育研究,但是直到2010年才宣称人工繁育鳗鱼获得成功,由于存活率过低和孵化成本过高,仍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到2020年,人工鳗鱼的存活率得到保证,但价格要167元/尾,比起天然鳗苗10~33元/尾,高了数十倍,仍旧不能量产。
据日本水产厅发布的《2017—2020年度人工苗种商业化量产成果概要》,有望在2050年前完全取代天然鳗苗实现完全量产。而到底能不能实现,还很难说[9]。
所以,长期以来,日本只能依赖进口鳗鱼。
实际上,每两条日本人吃的鳗鱼里,就有一条来自中国。
早在1972年前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省份就开始了鳗鱼养殖,1985年就实现了从出口鳗鱼苗到出口鳗鱼的转变,2008年之后就鳗鱼出口量就保持在5万~7万吨/年[3]。
据海关总署相关数据,中国出口鳗鱼的国际市占率保持在95%以上[10]。出口到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多个国家,可以说是妥妥的“鳗鱼大国”[7]。
为什么在日本灭绝的鳗鱼,在中国又“起死回生”了?两者的鳗鱼品种相同吗?
因为海洋洄游性鱼类没有真正的原籍,所以中国鳗鱼和日本鳗鱼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区别。
它们的生命只是顺着洋流,前往自己的目标生存家园,具体是经过中国还是日本海域,主要看那天海水的温度和流速。
不过日本料理中也有另外两种鳗 , 它们和日本鳗不同属, 分别是海鳗属的海鳗和星鳗属的星鳗。海鳗常被加工成鳗鱼罐头和鳗鱼鲞,而星鳗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鱼类[11-12]。
中国的鳗鱼养殖有着先天优势。
中国海岸线漫长,属于暖流能到达的边缘海区,水文状况适宜,又有众多的江河流入,它们一同构成了天然的鳗鱼繁育和养殖海域[3]。
商务部《出口商品技术指南 鳗鱼(2016)》中统计到,日本烤鳗规格在300~400克/条,韩国的活鳗规格在250~300克/条,而中国大陆的活鳗规格在400~1000克/条,中国台湾地区的烤鳗规格为300~500克/条。
从主销规格上来看,中国产的的确更大一些[13]。
而沿海的广东和福建两省,则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成为了鳗鱼养殖的绝佳位置。
2021年,全国鳗鱼养殖产量25.53万吨,其中广东省10.79万吨,福建省11.10万吨,占比达到86%,而浙江、湖北、广西、江西、江苏等多个省份加起来也只占了14%[14]。
所以你吃的日式鳗鱼饭,很大可能都是广东福建籍。
虽然广东和福建产量几乎不相上下,但它们从鳗鱼品种、养殖模式、养殖面积、出口类型都不相同,形成了互补的市场格局。
籍贯不同,产出的鳗鱼也有很多差别。
先说鳗鱼的品种,鳗鱼是鳗鲡属鱼类的统称,目前共鉴定分类出19种,而中国主要养殖鳗鱼的品种有日本鳗、欧洲鳗和美洲鳗[3]。中国大陆现有养殖场1500多家,其中,广东主产日本鳗,而福建主产美洲鳗[14]。
再说鳗鱼的养殖模式,广东以土塘养殖为主,主要集中在江门台山和佛山顺德。所谓的土塘就是直接从土地里挖出合适面积的池塘,整个鱼池设施相对“粗放”,但养殖密度小、成本低,周期也短。
福建则是水泥池为主,土塘养殖作为补充,主要集中在南平、三明、龙岩等地。相对土塘,水泥池则更加“精细”,投苗规格更大一些,符合现代化养殖的需要。
所以,尽管广东养殖面积约为1万公顷,是福建养殖面积的3倍左右,但产量却和福建是同一水平,甚至还略低。
不仅如此,广东在鳗鱼加工方面的能力也比福建弱。在鳗鱼出口产品中,有活鳗、鲜冷鳗、冻鳗和烤鳗。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年福建鳗鱼加工产量为5.44万吨,其中烤鳗5万吨。广东则主要出口活鳗,烤鳗很少[14]。
所以,大多数中低端日料店里使用的半成品烤鳗,很可能来自福建。如果没有中国鳗鱼,蒲烧鳗鱼可能要从日料店菜单上消失了。
吃过你就知道一碗鳗鱼饭里,不过一两块鳗鱼,而价格却要五六十元。而再精致高端一点的日料店,价格超过百元也不足为奇。
让人不禁想问,既然鳗鱼都能实现国产了,为什么鳗鱼还是那么贵?是日料店在割韭菜吗?
鳗鱼之所以贵,原因之一还是鳗苗贵。鳗苗无法人工繁育造就了它的稀缺,而稀缺造就了它的高价。
虽然国产鳗鱼产业规模不小,但鳗鱼不能人工繁育,鳗鱼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只会越捞越少,越吃越贵。就连我国本地鳗苗捕捞量,也从2003年的49吨下降到2013年的22吨,减少55%[7]。
超市里的三文鱼不算便宜吧,但三文鱼苗才2元/尾,鳗苗价格则在10~33元/尾,这样一对比你就知道成本上的差距了[9]。
除此之外,鳗鱼的养殖成本也居高不下。
尤其是饲料成本较高,虽然我国能自主加工饲料,但原材料还是依赖于进口。
以广东鳗鱼产业为例,大型企业生产的饲料能够满足企业鳗鱼生产的需求,但原材料价格高,其中鱼粉进口价格在1.5万~1.6万元/吨。虽然国内鱼粉价格低廉,仅需7000~8000元/吨,但质量参差不齐,又满足不了鳗鱼出口药物残留检疫的要求[9]。
所以只能提高鳗鱼的售价,来保证利润。不过一旦饲料成本增加,鳗鱼产业还是要面临利润下降的事实[9]。
其次,鳗鱼养殖的周期长,一般情况要养殖1 ~2年,才能长到2~3斤。
鳗鱼的一生有四个生命阶段:
第一阶段:柳叶鳗,最初的生命形态。
第二阶段:玻璃鳗,鳗鱼捕捞时呈现玻璃样透明的状态。
第三阶段:黄鳗,鳗鱼生命中最久的阶段,没有性别之分,时长由个体决定,5~80年不等。
第四阶段:银鳗,性成熟的阶段,依据种群数量和需求随机决定性别,并集体游回大海,产卵后,鳗鱼死亡[4][15]。
而我们吃到的鳗鱼一般是在黄鳗阶段,这时的鳗鱼主体呈现健康漂亮的黑色,鱼鳍等边缘呈现黄褐色,像极了“黄鳝”。
鳗鱼被称为“世界上最纯净的水中生物”,喜欢在清洁、温暖和无污染的水域栖身,所以对于养殖的水质、温度要求很高。一般情况下养殖鳗鱼的水体需要常年恒温在29℃,对电能和热能的消耗比较大[16]。
而这些优良的条件,都离不开金钱的投入。
不仅如此,活鳗的包装和运输过程也要一笔不小的开支。根据《SC/T 3119-2010活鳗鲡》 中要求的活鳗的运输采用尼龙袋充氧气包装,其中的水质也要求满足淡水养殖用水的标准, 整个过程还要保证在4~6℃的环境中,运输到目的地后暂养场地的环境也要安全, 无污染[17]。
宰杀鳗鱼也是一个费力活, 鳗鱼活力十足,浑身又有一层粘液,抓都抓不住,没有手艺宰杀便相当困难了。加上不同类型的吃法,比如整条吃的和剖片的所需要的处理方法并不相同。
拿加工蒲烧鳗鱼半成品为例,要经过"选别""冰镇""去头""背开"等10多道工序,费时费力,这些都导致鳗鱼的价格增高[18-19]。
所以, 即使普通日料店用的是半成品烤鳗鱼,也要四五十一碗。那些高端日料店如果用的是鲜活鳗鱼的话,那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就很高,售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除此之外,所有餐饮也都面临着房租、人力、原材料成本三座大山。日料店也不例外,售价自然不会太低。
这样一算,贵不是鳗鱼饭的问题,而是你钱包的问题了。
作者:果冻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