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湖南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但在江西辣椒炒辣椒的美食版图上,却出了一个叛徒——赣州。

赣州这个“假江西人”,处处都透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叛逆:不全吃江西辣,不全讲江西话,不全在江西打工,就连市立医院的前缀都不是江西。

赣州真正亲的“老表”,恐怕要归给南边的老广客家。在江西,赣州的确秉持“客家精神”,像个来做客的,不经意就透露出和江西主人家的不同。

最像广东的江西城市,来者都是“客”

作为江西反骨仔的赣州,一张口就知道有没有。

江西的方言,三分之二都是赣语,唯独赣南片区,除去赣州市区讲西南官话形成的方言岛外,其他地方和粤东北等地一样,同属客家话分区[1]。

乡音难改,赣州的老表见到广东客家的靓仔,讲起话来都多一分亲切。

口音不同,口味也不尽相同。

如果你遇到一个没那么能吃辣的江西人,那他大概率是来自以赣州为代表的赣南一带。

不同于江西大部分地方辣椒炒一切的豪气,赣州菜极具客家特色,比如安远的酿苦瓜、寻乌的酿豆腐,都是地地道道的客家菜做法,也即“无所不能酿”。“酿”是一个客家话动词,表示“植入馅料”,“酿豆腐”即为“有肉馅的豆腐”。

从口味上看,赣南的客家菜和讲究爆炒火候的江西菜不完全相同。赣南客家菜更重视浓、重、醇、厚兼清鲜,虽然同样用辣,但味型更为丰富,包罗也更为广泛[2]。

而这种吃法,老饕广东人很是熟悉。

客家菜,正是广东三足鼎立的菜系之一[3]。广东人如若来江西吃喝,赣州大可以做个避风港,至少不会把人辣得斯哈斯哈,正宗的客家风味还能带出一种“他乡遇故知”的熟悉感。

就连往外跑,赣州人都爱选广东。

根据百度迁徙平台,赣州人口迁出目的地为前十的城市里,广东城市常年占据六席左右,江西则只占三席。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赣州人的医疗问题,广东也操上心了。

在赣州,你甚至可以享受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服务。赣州市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建于1924年的赣州市立医院,已经于2020年1月,被广东省人民医院全面托管,并且就此挂牌为“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4]。

据报道,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病、肿瘤、肾脏病、老年病等重点专科都全盘“嫁接”来了赣州,甚至还有周边的患者慕名来赣州看广东专家[4]。

两年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在赣州设的赣州医院,又正式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这样一来,广东又为赣州的医疗建设,添砖加瓦了一把。

难怪有网友忍不住要问,“赣州能不能并入广东发展?”

广东客家人的祖宗,原来在赣州

反骨仔赣州,是不是江西借给广东养的“仔”呢?

其实,如果真的往上数数十八代族谱,有“客家摇篮”之称的赣州,才是广东客家人真正的祖宗。占据广东户籍人口三分之一的客家人,很多都是祖上从赣州移民过来的。

赣州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辈分,和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特征脱不开干系。赣州的地理条件,发育起原住民有点难,但接收移民则刚刚好。

一切要从客家人诞生的起源说起。

历史上,中原人口有三次大规模南迁。客家文化正是北方移民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之后,与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6]。

而素有“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之称的赣州,自古便是迢迢南迁的第一站。

赣南有梅关古驿道及赣闽古道,联通中原地区,足以让移民跋山涉水而来,又因为山脉隔绝,环境相对安定,尚有大量土地可开发,成了移民安居的首选目标[6]。

赣州,就此成了客家文化的兴发之地。

而身处省份交接之处,江西和广东“相爱相杀”时,赣州常被波及。战争使得赣南本地的原住民数量进一步下降,移民的迁移融合更为便利。

比如文天祥在赣州抗元时,大量士兵逃进粤东地区。战后土地荒芜,又为粤闽流民提供了生存空间[6]。明代大量粤闽流民、流寇流聚赣南,但这些流寇基本上是以耕作为生的移民,正儿八经为赣州的开发做了贡献[7]。

可以说,赣州所处的赣南地区,既是客家文化的向外播散的源头,又是闽粤客家人回流赣南时的接受者,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源远流长”[8]。

甚至,赣州和广东,在物理层面也一衣带水。

赣州境内的千条水系,在广东境内形成东江,连通了珠江流域。深圳等珠三角地区赖以生存的东江水,源头之一就在赣州的寻乌县桠髻钵山[9]。饮水思源,更是“亲上加亲”。

而客家,又是最讲究族谱谱系、讲究亲缘的文化类型之一。

可能因为一路颠沛流离,加上土客之争,客家人非常看重自己的文化本源,赣粤两省的客家人,虽然省籍不同,但无论是建筑风貌,还是文化习俗,都是非常相近。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历史的行政区划上,赣南区域和粤北山区,曾统一划归南赣巡抚,以方便管理。嘉靖年间的赣州府,辖区内也曾包括广东的平远[10]。算起来,当年大家都在同一个户口本上。

广东的大腿,赣州打算狠狠抱

实际上,江西自己也很乐意把赣州这个孩子借给邻居广东养养。

江西和广东之间差距明显,2023年江西全省的GDP[11],甚至比广东差了十万亿[12]。

身处中部,江西的发展一直有些尴尬:周边省份全有自贸区,唯独江西被落下了;教育上也是“环江西高校圈”,江西双一流只有南昌大学;随着难兄难弟安徽的GDP在2021年跨越4万亿[13],“环江西4万亿GDP圈”的说法又诞生了。

省内资源本就不多,江西还走强省会战略,赣州能分到的羹就更少了。

让赣州作为江西代表,和广东合作,进而带动这个江西人口最多的城市发展,是个对市、省都有益的举措[14]。

2020年,江西省直接印发《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直言要赣州来做大湾区的产业承接地、生态后花园[15]。

回看历史的轨迹,赣州要靠近广东的伏笔,早早便已埋下。

2004年,赣州就定下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目标[16]。虽然在文化层面,赣州和梅州等客家聚集地一脉相承,但在区域合作上,赣州真正瞄准的城市,是深圳。

从2017年到2023年,赣州和深圳连签多次政府层级的合作相关框架协议,结成了对口合作城市关系[17]。

广东本身的帮扶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能搭上深圳这条线,和赣州本地的产业资源特点是有关系的。

赣州市本身就是中国知名的稀土王国,丰富的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加之本地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相对来说专业化程度高,发展基础较好,能“接得住”深圳等大湾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18]。

而赣深高铁的开通,更是让赣州和深圳间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基本持平赣州到南昌的高铁时间[19]。无论是人员往来还是招商引资,都变得更加便利。

赣州的受益也是实打实的。

2023年,深圳企业在赣州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开工在建项目有73个,总投资达148.43亿元。赣州还成为了深圳首个省外产业“飞地”园区的选址对象,富士康、方大集团等一系列头部企业落地赣州[17]。

与其在区域内部互相拖累,不如抱紧邻省发达地区的大腿。这条路上,江西的难兄难弟“安徽”,可比它看清得早。而安徽各市打散融入长三角的举措,确实让它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变化[20]。

赣州的尝试,能不能让它也跟上这波区域融合发展的东风,也吃上产业转移的红利呢?

答案尚未可知,但可以预料的是,在未来,赣州会更努力把自己嵌入大湾区的发展版图中,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毕竟,“环江西经济带”的尴尬名声,即使是江西反骨仔,也不会想要的。

作者:年糕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