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大家已适应了时不时使用AI的生活。
但目前来看,AI带来了不少问题,就业岗位的挤占、假信息的泛滥、产品鸡肋……AI市场概念火热,却停留在概念层面。
与之相对的,它却未能实现飞跃式的进步。人们感觉使用AI后,有限的好处伴随了无尽的忧虑,有得不偿失之感。
尽管之前的AI产品不尽人意,但大家的期待还是逐渐拉高,渴望着一款真正满意的AI产品,解决生活中的琐事,解放人们去更真实、有意义的生活里。
会有公司迈出这一步吗?人们真的能等来真正令人满意、服务于人类的AI吗?
走入弯路,AI的发展现状堪忧
也许大家已发现,AI的发展依然走入令人担忧的弯路,理念和产品均未能让人满意。
首先是AI对就业的冲击,现状似乎和AI的初衷南辕北辙。
按历史大趋势,科技革新通常会提高自动化水平,置换一些人工岗位。AI的原本设想之一是逐步替代低技能劳动,将人们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创造更需要脑力的新岗位[1]。
然而现实情况却相去甚远。
根据麻省理工和波士顿大学的一份调研报告,2023-2027年,中国金融领域预计23%的工作岗位可能被AI取代。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显示,自2023年起的五年里,因为AI将减少1400万个工作岗位。信息及通信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尤为担忧,61.1%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会被AI取代[2]。
甚至在艺术领域,比如绘画,某些AI生成的画作几乎无法与人类作品区分[3]。
麦肯锡2023年的报告预测,未来三十年最可能被取代的工种是高薪、高学历的脑力劳动者[4]。AI专家李开复也预测AI会取代很多“白领”工作[3]。
可见AI并未优化就业结构,反而取代许多“程序员”“市场营销”“画家”等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就业焦虑。
此外,AI“生产的信息”也带来了困扰。现在许多视频运用了AI换脸、换声等技术——虽有趣,但其滥用可能造成大量低质量、误导性内容,甚至虚假新闻,损害消费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信息过载可能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冲动决策[5][6][7]。
AI还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安全,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的聊天,AI能收集用户的声音和行为数据,导致“语音钓鱼”诈骗和个人隐私泄露[6]。
上述种种现象反映出AI研发者在理念上的误区,他们追求效率和“智能”,却任由AI无序无方向地发展着,把人类当成它们的养料。
除了观念,实际产品中AI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例如,美国Humane公司出品的AI Pin备受期待,但今年5-8月,其退货量甚至超过购买量,截至8月,只有近7000台没退货[8][9]。另一款由美国Rabbit公司推出AI助手Rabbit R1,宣传期间号称“超级聪明”“非常有用”,预购人数超100,000人,结果实际产品甚至被评价为“一无是处”[10]。
造成这种现象的后果是,消费者的需求没被满足,反而让人对AI产生反感和不信任。一项研究表明,已有的AI不再是产品的加分项,甚至会降低消费者购买意愿[11]。
究其本质,在于已有的AI产品没能让人满意,甚至可能造成过消费者当了“冤大头”的不悦经历。
AI的现状令人堪忧。但消费者依然有对AI产品的旺盛需求——好的AI能为生活和工作、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再结合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规律,人们对于AI的期待只会不降反增。
因此,这个市场也在苦苦等待一款令人满意的AI,需要一款能“众望所归”的AI产品来填补目前AI市场的空缺。
追根溯源,系统级AI回归实处
若未及时将AI的问题止损、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AI可能反过来带来危害,这也是许多前沿科学家担忧的。
AI教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曾指出,AI缺乏人类固有的基本生存动机,如寻找食物、住所和生存;那么一旦被赋予“个人目标”贪恋更大更多的控制权,会带来不小的麻烦[12]。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龙·阿杰姆奥卢(Daron Acemoglu)则认为,AI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使得GDP看似增加,实际福利却可能下降,并未真正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生活[13]。
达龙的言下之意,AI的功用就应该让人生活质量更高;在以人为本的观念之基础上,还应该具备服务于人的优秀技能。
这就需要AI更“聪明”:比如理解能力更强。从只理解关键词,进化到理解人日常生活里的语言。从只理解文字,到图像、音频、视频综合理解。如果要和人互动,理解之后还需要很好地反馈:要实质性地帮人们干事,解决问题、发挥创意[14]。
达到这些,其实需要研发者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飞跃。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金凡在不久前的小米发布会上很好地归纳了达到上述条件需要的三个关键前提:智慧;感知和记忆;操作能力。
从实用角度来说,“智慧”就是越来越聪明,能完成更复杂的指令;“感知和记忆”就是越用越懂你,能记住你的喜好,还能“因地制宜地”给出建议;“操作能力”就是各个设备都能实现服务,“一呼百应”。
遗憾的是,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曾观察到AI的行业现象:“目前发布的号称AI手机,都是AIFeature(AI功能)手机,也就是用AI技术做了一些AI功能。”[15]。
比如,相机能自动调节夜景、语音助手能进行语音识别等等,数量不少但过于琐碎,缺乏一定的服务自主性,人们还是需要自己一个个打开这些功能,且没有做到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以最及时、便利的样态出现[16]。
卢伟冰提到“真正的AI手机是搭载基于AI大模型重构的操作系统”。种种AI功能集成在一起、由AI给软件硬件的双边赋能,这个完整的系统就是AIOS。它有许多特定的能力:系统出现问题时它能自行推导出解决方案;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它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日常语句并执行命令[17]。
什么是“更好地理解”?小米给的解决方案是“超级小爱”,更具体的说是超级小爱的“帮你记、帮你找、帮你填”。
自己的银行卡、妈妈的身份证、闺蜜的收货地址、公司的发票、攻略里餐厅的具体地点、期盼好久的演唱会时间,任何APP里,一句“记一下”,超级小爱帮你存下信息;一句“填一下”,省去“选择文字”“复制”“打开软件”“点击空处”“粘贴”一系列步骤。然后它能直接帮你记在“日程安排”里,提前提醒你——哪怕你忘了专门设置日程。
除了上面那些,抓拍到的图片,跃跃欲试的菜谱、准备分享给朋友的搞笑段子、购物车里准备趁打折买下的猫咪玩具……它都能瞬间帮你找出来,不用你皱眉一点点找。
而你在发出“寻找”指令的时候,也不再是只能说“关键词”,比如“小孩”“猫咪”,而是可以说:“帮我找猫咪和小孩一起玩的照片”这种日常用语。
除了屏幕内的信息,超级小爱还能陪着你探索外部世界:逛博物馆时,一个按键它就会自动展示讲解信息。人工讲解总是稀缺的,比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人工讲解覆盖率仅5%-10%[18]。
基于AIOS的超级小爱,告诉人们:我不负责给出多么炸裂、酷炫、天花乱坠但没什么实际意义的AI功能,我只是想“帮你把日常小事都做好”——这也是雷军的原话。姿态很低,很谦逊,可这就是AIOS的全部蓝图了吗?超级小爱就是AIOS的终极答案吗?
见微知著,AI全生态潜力无限
其实在小米前不久的发布会,引起公众反响最大的是小米15的流畅度和闭关重出的金凡;是双系统用户的互传;及地表最快四门车SU7 Ultra。
但大家忽略了这些背后小米布局的真正要点:AI全生态。它让所有设备都基于AI协同工作,联动起来构建实体化的AI世界。
小米最新推出的智能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人车家全生态」的联动。比如,扫地机和窗帘可以识别你的话(指令),离家后扫地、起床后拉开窗帘。晾衣杆能记住你的身高并每次调整到合适的高度;甚至汽车能感知到温度下降,提前询问你是否要先打开暖风。
这让人满意和惊喜,也实现了小米的“智慧”“感知和记忆”“操作能力”的三个要求。但这似乎没有到让人喜出望外、超乎想象的地步。毕竟消费者们会止步于感受厂商已经提供的,也一般不会去思考背后的意义和可能的前景。
其实有了AIOS的基础后,小米AI全生态的想象空间无限扩大。现在已经能预测温度,记下喜好,那如果“感知和记忆”能力再延伸和加强,可不可以实现对更多东西的感知和记忆呢?
比如,是否能够记住人吃饭的口味、感知到人的身心状态,并让操作系统在人劳累和闲适时分别做好适宜的饭菜——毕竟AIOS融合了接近人类的”神经网络“和强大的“专家系统”以推理[17]。
或者,米家智联已能感知到人是否在家,但是具体谁在家?年轻人还是老人?多样化和多分布的传感器,理应能根据不同的居家者给出不同的照顾方案[19]。
有了协同互联的基础,这些都是循着AI全生态的思路可以期待的。
再或者,若过了数年,家电车本身都更加强大智能了呢?
如果特斯拉公司的CEO埃隆·马斯克预测的,204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超越人类,且实现了全自动驾驶的汽车这件事成真[20]。那么AIOS能否像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让已智能的设备们默契而主动地了解你,服务你?
毕竟经预测,2024年至2030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会超过25亿台,物联网市值光2024年一年就增长了13%;英伟达公司联合创始人黄仁勋也认为:“机器人的时代已经来临,未来移动的物体都将实现自主运行。”[21][22]
为了实现AI全生态,小米已筹备了10年。2020年超过一半的公司加快了对AI的研究进度,AI发展出现井喷;2022年对话型AI突破性进展[23]。小米早得多,也没有受影响而跟风。而且他们最早2013年就构建了“智能硬件生态链”,2017年推出AI语言助手也旨在用它远程控制家具,都是为了给家电赋能[24][25]。
AI发展的未来趋势属于智能化。但小米的更新却步履沉稳、渐进向前。在一切都处于入门阶段的当今,小米不追求打造多少硬件,也不是一上来就用昂贵的机器人把已有的家电统统替换掉。
他们选择了温和的过渡方式:让智能系统覆盖已有的家电设备,不用再单独花钱花时间——实际上,小米能接入的设备早已超过了10亿个[26]。人们得以适应、接纳智能化慢慢渗入新生活。
除了发展战略的理性克制,小米也坚持了一贯务实的作风。他们不会“画饼”,也拒绝营销高深莫测的概念,他们的第一个小目标简朴异常:就是“先做好小事”,帮用户解决日常琐事。
在发布会上,金凡说他们“心怀敬畏,只想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把这件事做好”。这就好比小米有齐全的装备库,样样潜力无限,但它优先打磨最能切实用在消费者身上的选项。
技术跃迁、壮阔蓝图的落脚点终究还是服务于每一个消费者。小米认为实现“鲜活好用的功能”“内部功能的多样化”比什么都重要[27]。
言浅行深,小米却确有拿得出手的硬实力,算是古训“敏于事而甚于言”的典型代表。智能科技和汽车融合的大背景下,有的手机厂商都开始和汽车合作,有的造车失败,有的找到了代工厂,但唯一一家亲自下场造成的科技大厂,是小米。
《Automobility》杂志的主编比尔·卢索(Bill Russo)认为科技公司在制造电动汽车方面挑战巨大,而且商业巨头并不认为中国之外的电动汽车市场有足够的潜力[28]。所以小米造车甚至是全球的突破。而汽车是实现AI全生态的关键,它能让人在人到家、到公司前就被照顾稳妥。若车也是自己的系统,AI的全生态才最大程度能实现融合协作的丝滑顺畅。把AI带给人的体验推到极致。
也许在2034年的11月,雷军再次召开着秋季新品发布会,大家也不会深究10年前小米意图构建的“人车家全生态”,就是彼时小米“全智慧体”的雏形。我们总是很难预测未来,其实回首过去也非易事。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小米在2024年埋下的那颗种子,那颗“做好全面小助手”的种子,它为后续无数张王牌的发布迎来了开端。
参考文献
[1]Adhikari, P. Comprehensive View on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mployment.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91.
[2]Ban, O., Maiorescu, I., Bucur, M., Sabou, G. C., & Tzedec, B. C. (2024). AI between Threat and Benefactor for the Competencies of the Human Working Force. Amfiteatru Economic, 26(67), 762-782.
[3]Loebbecke, C., El Sawy, O., Kankanhalli, A., Markus, M. L., Te'Eni, D., Wrobel, S., ... & Obeng-Antwi, A.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ets is researchers: Can it replace u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47.
[4]Chui, M., Hazan, E., Roberts, R., Singla, A., & Smaje, K. (2023).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generative AI.
[5]Shanmugasundaram, M., & Tamilarasu, A. (2023).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social medi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cognitive functions: a review. Frontiers in Cognition, 2, 1203077.
[6]Jeong, D.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curity threat, crime, and forensics: Taxonomy and open issues. IEEE Access, 8, 184560-184574.
[7]Blauth, T. F., Gstrein, O. J., & Zwitter, A. (202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rime: An overview of malicious use and abuse of AI. Ieee Access, 10, 77110-77122.
[8]the verge.(2024).Humane’s daily returns are outpacing sales
[9]Mickle, T., & Griffith, E. (2024). How the Humane AI Pin Flopped. The New York Times.
[10]Pierce, D.The Verge. (2024). Rabbit R1 review: an unfinished, unhelpful AI gadget.
[12]Rothman, J. The New Yorker.(2023). Why the Godfather of A.I. Fears What He’s Built.
[11]Radauskas, G.Cybernews. (2024, ). Study shows average consumer doesn’t trust products that use AI.
[13]Acemoglu, D. (2024). The Simple Macroeconomics of AI (No. w3248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4]Rawas, S. (2024). AI: The future of humanity. Discov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4(1), 25.
[15]weibo.卢伟冰.(2024).马不停蹄,整整一周……(8月23日)
[16]Sebastien, N., EdD. Medium. (2024,). Is AI a feature, a product, or both?
[1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end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2023).AI based OS
[18]新华网.(2023).上海试点持证导游进入博物馆带团讲解
[19] MIT Media Lab. (n.d.). Augmenting and mediating human experience, interaction, and perception with sensor networks
[20]Youtube.(2024).Elon Musk and Dr. Peter Diamandis #FII8 Conversation on the Future of AI
[21]TechInsights. (2023). Smart Home Device Shipments to Exceed 2.5 Billion in 2030
[22]Sinha, S. (2024). IoT Analytics.State of IoT 2024: Number of connected IoT devices growing 13% to 18.8 billion globally.
[23]McKendrick,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21). AI adoption skyrocketed over the last 18 months.
[24]Cao, X., Ouyang, T., Balozian, P., & Zhang, S. (2020). The role of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in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innovation ecosystem: A case study of Xiaomi. Sustainability, 12(17), 7176.
[25]Zhou, D., Feng, Z., & Jiang, J. (2021, December). Research on the growth development of xiaomi company. In 202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Industry (ICEMCI 2021) (pp. 2951-2956). Atlantis Press.
[26]澎湃新闻.(2024).自主操作系统:华为向左,小米向右
[27]Zaytsev, A. AI EXPERT.(2023). Case Study: Xiaomi’s AI Evolution. \
[28]Hoskins, B. M. O. &. P. BBC NEWS.(2024). Xiaomi: Chinese smartphone giant takes on Tesla.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