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起,汽车行业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战,这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至今仍在持续。各大汽车制造商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不得不在成本控制上采取了极限措施。在汽车生产的整个链条中,成本的压缩逐渐向上下游传递,影响到了包括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在内的每一个环节。
对于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来说,这场价格战带来的不仅仅是市场的压力,更有来自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质疑。随着成本的不断压缩,自动驾驶公司面临着技术创新和财务可持续性的双重挑战,一些投资者也开始质疑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和长期盈利能力。
然而随着今年资本市场的复苏,自动驾驶行业出现了新的活力。速腾聚创的上市,以及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企业的IPO推进,标志着自动驾驶赛道的热度再次升温。业界终于认识到,价格战并没有减缓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车企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之间不断寻找平衡。
● 技术创新:端到端与AI大模型
自动驾驶汽车原本定位于以传感器、光学雷达、卫星定位及电脑视觉等技术感测其环境,通过控制系统将感测信息转换成合适的导航道路,同时透过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让交通工具可以持续追踪其位置的自动化载具。
技术层面,自动驾驶正在经历从模块化到端到端(End-to-End)的转变。端到端技术是一种深度学习应用,其核心在于减少或消除传统自动驾驶系统中的中间处理步骤,直接将输入数据映射到输出控制指令。它允许自动驾驶系统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学习并做出决策,类似于人类驾驶员的直觉反应。特斯拉的Autopilot 2.0和FSD V12版本就是这一转变的代表。
此外,AI大模型的引入,为自动驾驶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如生成式AI能够帮助自动驾驶载具模拟复杂场景,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 成本控制与市场普及
面对成本压力,自动驾驶车企采取了多种策略来降低成本,包括优化算法、复用硬件、以及开发不同配置的解决方案。这些措施不仅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也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例如小鹏汽车通过“用算法来砍硬件”的策略,在平价车型上实现了高阶智驾能力。
更多车企通过算法优化,以“软件砍硬件”,在减少计算资源消耗的前提下保持甚至提高自动驾驶的性能;根据不同车型和应用场景定制开发算法,以最经济的方式满足特定需求。同时开发能够执行多种检测任务的传感器,减少传感器数量,降低硬件成本;采用模块化硬件设计,使得同一硬件可以在不同的车型和系统中重复使用。
除此之外,提供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是车企“控本求市”的另一手法,从基础到高级,设计可扩展的系统架构,可供用户根据需求添加或升级功能,以满足不同市场和消费需要。
● 海外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智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的自动驾驶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商业机会。诸如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布局,意味着国内自动驾驶技术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速。
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出海的动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海外市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需求迫切,特别是在劳动力成本高、短缺的地区;其次是通过海外项目落地,车企能够展示其技术与实力,吸引多元融资来源;此外,政策层面的考量也是推动企业出海的重要因素。
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监管政策和法规要求各异,车企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适应当地政策环境。技术标准的不一致增加了企业在海外市场推广的难度,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调整和适配。海外市场的文化差异也可能影响自动驾驶技术的可接受度和应用效果,同时还要面对数据合规的问题。在蛋糕面前,可谓道路崎岖。
● 核心竞争价值的培育
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自动驾驶车企要想适应不同的生存法则,就必须展示其核心竞争能力,比如优秀的前向视觉感知技术和基于低算力平台的解决方案。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也是摆脱对高精地图依赖、发展无图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关键。
自动驾驶技术日新月异,车外算力作为其核心支撑,这一演进趋势与自动驾驶算法的深化紧密相连。在过去的几年里,L2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在特斯拉等车企推动下,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最初的单车道居中的智能巡航到指令式变道和全自动变道功能相继问世,极大地丰富了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当前从L2到L3的技术路线已经成熟,已经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甚至实现了较高的L4级别自动化水平。
但是,无人驾驶处理复杂路况和应对极端天气仍存在挑战,技术问题的根源来自于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控制模块协调不足。比如传感器可能会受到恶劣天气、眩光或遮挡物等干扰,导致感知模块出现误判;决策模块也可能会因算法本身的局限性或计算资源的限制,从而无法做出最优决策。车企在克服这些难题的同时,也积累了自身的核心竞争价值,面对问题的方向和解决方案不同将有益于行业的多元、差异与丰富。
如今AI赛道逐渐收窄且明晰,自动驾驶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资本市场的复苏和技术迭代的日新月异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价格战和开拓海外的挑战也考验着车企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差异化的市场适应性。只有不断创新并积累核心竞争价值的车企,才能在这场AI大考中赢得优异成绩。
文/陈徐毅 高级工程师,科技专栏作者,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
本文刊发于《中关村》第255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