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邓先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猖会》是收录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创作于1926年。这篇文章,若是光看题目,有点不明就里不知所云。其实是讲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期,他们乡村的一种“迎神赛会”,赛会里有人抬着有各种各样的神像,还有小孩参与游行,很是热闹。他一直都想看一场完整的迎神赛会,但是因为他家的住所比较偏僻,等赛会行列经过的时候,往往是接近尾声,他伸着脖子等候多时,却只能“见到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跑过去了。”留给他的只有“于是,完了”着无尽的遗憾。

先生甚至找出了书本里关于迎神赛会的描写。他说:“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这《陶庵梦忆》对迎神赛会的描写实在太吸引人了,“……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段描写着实精彩,画面感十足,我好像看到了水泊梁山那一众好汉此起彼伏的喊打喊杀声了!可是先生感叹:“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看不到,他也着急啊。

先生又说,“不过啊,这赛会在还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的士子,也大地不肯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者呀门前去看热闹。”但是,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在他父亲身体尚好的时候,家境也算上等人家,请得起保姆和长工,所以他也不是闲人,他也不大可能去酣畅的看一场迎神赛会,以至于他盼望自己生一场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文章从开始到这里,先生用三段文字,写出了自己对看一场完整的“五猖会”的向往,写出了无穷的热情和急切的渴望。

终于,机会来了!他们“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东关是离鲁迅先生家很远的一个地方,出了城还要走六十多里水路。因为东关离家远,于是大家早早就起来准备了。提前预备好的大船,也早就抵达河埠头候着,家里的仆人们将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陆陆续续的搬上了船,先生看着即将出发,甚是高兴——他说:“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然而,他突然觉得不太对劲,因为他发现“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事出反常必有妖”,先生回头一看,发现父亲在自己的背后悠悠地说:“去拿你的书来。”读到这里,我相信每一个当家长的人都会坏笑一声,正如你的儿子正沉迷于某个网络小游戏,你突然来到他的背后,附在他的耳边说:“游戏好玩吗?作业写完了吗?阅读打卡了吗?......”同样,鲁迅父亲的这个声音,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鲁迅先生继续写道:“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比起看迎神赛会有趣来说,这枯燥无味的文字,哪里能入得了年幼的鲁迅先生的心?然而因为对看迎神赛会的渴望,他不得已,没有法子,只得读着,记着,强记着,背下来。此时啊,先生在背书,家里的人也都在等着他,就算是该搬上船的东西都已悉数备好,一众人人马也只能静静地等他读熟,而且背出来。没有人能帮他,可见其父亲是何等的威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过了多久,先生总算是把父亲要求背诵的书背完了,于是去看赛会。虽然其他人都很高兴,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有一个工人甚至激动地把他高高举起,似乎在庆祝胜利一样,但是这次期盼已久的迎神赛会,似乎没什么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去看赛会的路上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赛会里面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也全然记不得了。只是父亲逼他背课文这一段记忆犹新,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

我感叹于先生的妙笔!通篇以看似普通的叙述,结尾的语气也极其平静,但是强烈的感情却跃然纸上。在文字背后隐藏着的那个不讲理、不理解孩子的父亲,对孩子内心造成了伤害和痛苦,以至于期盼已久的迎神赛会以无心再看,无心在理。

鲁迅先生自己也曾问过:“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不过,他没有在文中交代(我也不知道以后读鲁迅的时候会不会找到先生自己关于此的解答),因此每一个读过此文的人也许都有自己的答案。鲁迅出生在一个从小康到落魄的封建家庭,他的父亲虽非封建顽固派,但他本人是秀才,笃信孔孟之道,认为读书做官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所以他会强制孩子读死书、死读书。7岁的他兴高采烈要去看赛会,父亲偏在这时候要他背《鉴略》,背不出来不准去,其目的就是要孩子任何时候也不可忘了“正事”“正路”,这真所谓用心良苦。我也曾看到有人是这样解读,说先生的父亲封建专制,看到鲁迅先生高兴,见不得他高兴,又不想将自己的专制冷酷表现得那么露骨,于是便想出“用背不完书不准去看会”的歪招来修理他一下。我又看到过有人这么解读,因为彼时先生家境尚好,作为大户人家的孩子,父亲要提醒先生,你是做大事的人,岂能因为看个“迎神赛会”而“得意忘形”的,这实在“有失体统”,于是提醒他,你是读书人,要稳重、稳重、再稳重......

不管怎么解读,幼时的鲁迅先生先生期盼已久的迎神赛会因为父亲的“横叉一杠子”已是味同嚼蜡。“鸡娃”这件事,就算是从鲁迅先生那里算起,也是“历经百年”了。那么,我想知道,今天的家长们,你会无条件的答应孩子类似的要求吗?孩子说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就说想玩游戏,想看电视,想骑车去公园玩,想去海边挖沙子,作为旁人,你可能会说什么爱孩子就是要包容,要无条件的接纳,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不卷孩子不鸡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作者简介:邓先许,曾为水兵,现居珠海。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