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文学博山 作者 李升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天应同学之邀到“较大城市”小聚,沿途看到不少以博山菜或者博山风味为名的酒店,作为博山人,心中油然升腾起一股小小的自豪。

临近中午,一个同学提议找一个博山风味的酒店就餐,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成。看到他们对博山菜的欣赏,我更是心花怒放,深深为我们大博山感到骄傲。

酒店找到了,单间、大厅均已坐满,我们只好拼了两张小桌子在室外就座。看到食客盈门,我心中暗想这家店的菜一定很好,不然怎么会座无虚席呢?

点菜的同学一定要让我同去,博山人嘛,点博山菜让我同去似乎不无道理,就权当当一次大尾巴狼吧。

我们点了鱼肚参汤,博山炸肉,蒜薹炒肉,煎刀鱼,蒸菇扎菜这四菜一汤,饭是博山水饺。同学还想点豆腐箱,我行使了否决权。

鱼肚参汤上桌了,汤是浑的,上面还漂浮着暗红色的油花,品了一调羹,“薄汤寡味”四字立刻在我脑海中涌了出来,没有一点点“鲜”的味道。且不说用十几个小时熬的高汤,就是加点胡椒、味精,也肯定比这个汤味道鲜美。那层暗红色的油花,有的同学说是点的香油,我真的怀疑是油发鱼肚后没清洗干净,是粘在鱼肚上的油,怕影响大家的食欲,我没有说透。

蒜薹炒肉勾芡了,蒜薹不好入味,勾芡就勾芡吧,问题是芡稠了,蒜薹上疙里疙瘩,没有几分看相。博山炸肉就更离谱了,肉是方形的,深红色的,带着一股炸鸡的味道,可能是用了炸过鸡的油,上面也不撒点花椒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煎刀鱼挂了糊,外面硬邦邦的,掰开后鱼腹内黑乎乎的黏膜还在,让人感到恶心。菇扎菜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食材,应该不在传统的博山菜之列,但我们博山的酒店也有做的。洗净加上面粉拌匀,蒸熟后还是碧绿的叶子,再配上蒜泥等蘸料,吃一口也是很美味的。他们的则不然,面粉不均匀,蒸得过火了,看相不好不说,蘸料太酸,难以入口,把蘸料倒入盘中拌匀后方可凑付。

只有那三鲜水饺,无论是形状还是味道,还有点博山味,有可能是从博山进的成品。豆腐箱,幸亏被我否决了,我们邻桌那一席,一盘没吃几个剩了大半盘。因为我知道,如果不按照规矩来,炸后把“箱子”里的豆腐挖出来,然后剁碎炒过加料再填进去,用“民治民”的方法做出来的豆腐箱,只是徒有虚名,很倒胃口的。

其实,我既不是爱烹调的美食家,也不是地道的吃货,对于博山菜连“半知半解”也做不到。他们的烹调方法有几分是对的几分是错的,我也不知如何评价,只是有些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这是由来已久的民间评价;博山被确定为鲁菜的发源地,这是官方的肯定,可见博山菜的牌子是油光铮亮的。那么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了呢?她能否持久地发扬光大立于不败之地呢?在官方的层面上肯定没有问题,无论哪一级政府的宾馆酒店,肯定是用精通博山菜精髓的厨师,这是毫无疑问的。外地民间的酒店则令人担忧了,用着博山菜的名号,实则挂着羊头卖狗肉,毫无博山菜的品质口味,时间久了给人的感觉就是博山菜也不过如此。

没出百里之地,博山菜的品质尚且退化到如此地步,那千里之外万里之外就更难以想象了。在百姓生活日益提高,旅游日益兴盛的今天,这岂不是要砸了博山菜的牌子?面对外地形形色色的所谓博山菜酒店饭店,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李升殿,中学教师。在《大众日报》《淄博日报》《现代教育导报》等报纸发表消息、散文数篇。在市区教育、宣传部门征文、论文评选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