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受灾之后,捐助物资源源不断到来,那么这些捐助物资从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经济学的规律来看,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捐助灾区的物资也需要花钱购买,那么到底是谁花钱?这些钱又属于谁的?大批的捐献物资来源于政府,官员审批之后就可以捐助了。媒体着力描写百姓如何感谢政府的关怀,感谢官员的关怀,但并没有说这些捐赠物资的来源,也就是说谁出钱购买了这些捐助物资。当官员们听了受灾群众感谢的话之后,觉得受之无愧。应该承认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克服灾难方面确实比西方的民主制度更有效,即便经历了几次大的水灾,也能够完全应付,并不需要外国人救助。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物质财富都是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不是政策变出来的,也不是官员变戏法变出来的。即便政策再好,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和无偿奉献,天上连一块馒头也掉不下来。当然媒体讲的不是经济学,而是新闻传播学,是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不够准确也无可厚非,可是经常这样进行不恰当的宣传,就会产生副作用,隐瞒了真相。越是这样宣传,老百姓对政府的期望值就越高,同时又把过于繁重的实际上不可能承担的责任强加给政府。企业经营不善,工人收入降低变成了政府的过失。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政府必须出来收拾残局,甚至股市疲软也成了政府的毛病。楼市价格高高在上,当然也是政府的问题……

政府不会承担如此多的责任,也不会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还是回到原初的问题上来,灾区受灾之后,大批的捐助物资来源于政府,但是政府并不搞生产劳动,官员不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那么他们捐助的钱到底从何而来?应该来源于税收,来源于老百姓。收税之后,所有的钱粮统一调配,政府和官员有统一支配权。一个地区受灾了,政府和官员就要把钱粮支配到那个地方去,用来救灾,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却变成了一种感恩戴德的行为。也就是说经过媒体的宣传,隐瞒了真相,老百姓不知道捐助物资的来源,尤其不知道是谁的钱购买了这些捐助物资。以为是政府或官员花的钱,或者是政府自己生产的钱用来支援灾区,其实大错特错。受灾群众应该感谢全天下的人民,感谢捐助他们的所有人,因为即便是政府捐助的物资,花的钱来源也是老百姓,而不是政府的官员。虽然受灾的地区群众接受了免费的捐助物资,但这些捐助物资必须花钱购买,钱的来源是税收,是老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顺了这层关系,受灾群众接受捐助物资的时候就知道应该感谢谁了。应该感谢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而不是政府和官员,因为政府和官员只拥有钱财的调配权,却不生产钱财,也不是钱财的来源。受灾群众白吃了免费的午餐,为他们买单的是没有受灾的老百姓,而不是政府或官员。有一些个人捐助是自己花钱的,而且有的人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舍不得花,直接捐给灾区,可见其高风亮节。但是最应该主导捐助活动的是政府而不是个人,个人只是受了宣传的影响,自愿捐助。对比之下官员的风格倒没有多么高,除非他们搞个人捐助,但个人捐助的时候花钱太多又容易露出马脚。普普通通的人捐助了,本身就显出了高风格。这批捐助的物资花的是个人的钱,并不是纳税人的钱,而且个人能够负担得起。

在捐助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地方捐赠物资到位了,但是没有发放到位,等到灾情过去之后,大米烂在仓库里,长个毛,捐助的衣服也已经腐烂了,只能处理掉。那么负责调配捐助物资的官员是否工作到位,是不是把捐助物资全都发到了受灾群众的手里?是不是想截留,有自己的一点想法?一般情况下,只要爆出这样的新闻,就会闹得舆论大哗,但最终会不了了之。因为浪费的那部分物资一般都是政府捐助的物资,受到了官僚主义的影响,很容易积压在仓库里,并没有发放到受灾群众手里。即便浪费了,也不是浪费了政府或官员的钱,而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对于纳税人的言论,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忽略。因为纳税人只是一个群体,而官员代表了纳税人。纳税人本身不具备话语权,官员却具备绝对的话语权,还具备对纳税人纳的钱财的支配权。

纳税人本身就是遵纪守法的公民,纳了税之后,并不知道钱到了哪里,也不知道调配到哪里,当然也不可能在调配的过程中政府做到公开透明。官员对自己的财产讳莫如深,对钱财的调配也是讳莫如深,不会公示出来。而纳税人向来失去了话语权,掏钱了却不知道钱怎么花了。即便官员花了他们的钱,调配到灾区,他们也不知道,还要自己再次捐款。是不是被蒙在鼓里?公民应该具备起码的知情权,具备一定的话语权,政府工作应该公开透明,尤其是财政支配,毕竟政府不生产钱,支配的都是老百姓纳税的钱,就应该让纳税人明白钱花到了哪里,是否落到了实处,是否有官员吃回扣,是否有物资的浪费行为,是否有冒名领钱的行为,是否有代替纳税人接受赞美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来看,捐助灾区的物资来源于老百姓,而不是政府和官员,政府和官员只是有调配权,真正的来源还是每一个普通的纳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