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自然韵味的染料世界里

每一株植物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故事

如果说生活是一幅画布

那么色彩就是我们表达情感最强大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阵激烈讨论后,教师抓住教育契机,积极支持与回应他们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尝试着用压、砸、拓印的方法染白布。为此,孩子们了解到他们这一做法是植物敲拓染,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踏春之行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对植物染色充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是,怎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让孩子们对植物染色的探究更加深入呢?孩子们的现有经验能否支持整个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孩子又将会获得哪些经验呢?这些问题需要孩子在体验、实践、探索中去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班本课程的带动下,孩子们有了扎染的经验。但是对植物染,他们兴趣浓厚,问题颇多,好像是一个新的领域设入孩子的脑海,所以有十万个为什么。基于他们的问题,教师积极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出可解决的方案。

问题统计,锁定学习生长点,驱动问题探究:

幼儿提问

教师解读问题,确定目标。

问题一:

哪些植物适合染色?

确立可以提取颜色的植物。

问题二:

怎样染出漂亮的图案和花纹?

设计扎染图稿,挑战用绳子打结。

问题三:

染好后的布可以用来做什么?

将扎染作品用于环境创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植物染:

孩子们精彩的谈话充分体现了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原来色彩鲜艳的蔬果也可以作为扎染的对象。于是,在教师的支持下,孩子们决定用紫甘蓝来验证他们的思考。

通过水煮的方式提取染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索亲子户外植物染小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给紫甘蓝水加醋、小苏打、食用碱,紫甘蓝水变成了绿色、蓝色、粉色,我们用这些颜色来染布,真好玩。

问题:布上的颜色去哪儿了?

通过实践操作证明紫甘蓝的确能够染色,留下来的颜色也非常漂亮。孩子们与家长也体验了一次神奇的植物染色体验。

可是到了第二天,玟玟发现紫甘蓝的颜色消失了......大家议论纷纷,老师感受到孩子们的兴趣点,抓住时机,与大家来了一次谈话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方式实践,再次尝试。

第一次扎染失败后,孩子们对第二次染色充满了更高的期待。

艾草染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次,颜色会消失吗?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两天、三天......一周过去了,颜色依然还在,这次我们成功了。

科普小知识:艾草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染料成分 ,染出后的织物色牢度高,不易褪色。大家都知道了吗?

随后教师与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寻找含有天然染料成分的植物。在家长的帮助下,共收集了五种不同颜色的植物。通过浸泡加热的方式提取染料,得到了五种颜色:红、橙、黄、绿、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染料有了,结合班级的材料,我们决定染一块长长的布。

教师解读:通过两次扎染验证,孩子们对植物染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同植物染出来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有些植物染会随着时间变化褪色或消失,选择含有天然染料成分的植物才不容易褪色。孩子获得的这一经验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探究二:怎样染出漂亮的图案和花纹?

怎样选择植物这一问题解决之后,新的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染出更美的图案呢?基于孩子们已经有了扎染的经验,他们纷纷讨论着如何设计,并以图画表征的方式记录下来。

1.分组制定扎染设计图

孩子们小组讨论,一人画图,推选一人进行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组解说

教师解读:在好奇心与兴趣的驱动下,儿童用动作、语言、图像、绘画、符号等方式呈现他们对活动的认识,从而实现“被动的教师”到“主动的儿童”。

2. 寻找辅助材料,实践操作

问题:设计图有了,那如何来完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依次尝试各种材料,发现用绳子绑是最容易操作的,一起来看看热火朝天的现场吧!

3. 解决问题,尝试扎染

绳子绑好了,可是好像有点不对劲,是哪里出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调整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整后的布条,前后距离分配合理,孩子们相互合作进行扎染。

明亮艳丽的植物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师解读: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团结合作、仔细观察,找到了问题所在,并及时调整,达到了预期效果。整个过程中,教师以孩子为主题,引导并支持他们的想法。

探究三:染好后的布可以用来做什么?

一块普普通通的白布,经过孩子们浸泡、扎结、浸染、晾干后,“摇身一变”成为班级的“艺术品”!琪琪提出“这么长的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这个问题一出,孩子们都各抒己见。

辰辰

当桌布吧,但好像有点太长了,剪断的话有点舍不得。

我们挂在门口,这样大家都可看见。

这么漂亮的彩虹能挂在天上就好了,肯定很漂亮。

我也想把它放在天上,一抬头就能看见。

随着孩子们想法的深入,教师们积极肯定和支持他们的想法,既然孩子们都想放在空中,那就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吧!我们将布条用绳子挂在教室的顶上,孩子们很开心,都说像“彩虹的天空”,从此我们教室里便多了一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教室里,每一处都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孩子们自己设计讨论如何布置,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教师解读: 一捧花草,一方布,留存下植物最美的样态。一个偶然的发现,将自然、草木和幼儿这三个元素联系在了一起,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探究故事。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始终是推动探究的主要力量。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发展,他们也收获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来于自然,归于自然之草木本色。

萃与自然,染于织物;

触摸自然,感受温度。

文 字:石 樾

图片:李婧、石樾、高林玉

初 审:冉婷婷

终 审:何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