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动全家力量,总算在截止日期前凑够了80万。刘佳这套不到60平米“老破小”的债主有:老家退休的二姑、上海打拼多年的表姐、北京的同学同事若干,而这部分人由于即将或者已经贷款在北京买房,于是每个人能借的金额有限,但人数众多。

在遭遇买房难题以前,那些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大多过五关斩六将,在许多大大小小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带着天之骄子的豪情,满怀期待来到城市。直到与高房价狭路相逢,他们中的一些人发现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失灵了,这一次拼尽全力离房子还是那么遥远。有的决定背水一战,有的转身归去寻找另一种人生。选择不同,风景不同,致敬青年时代曾经付出的汗水和泪水。

2017的春天,来北京的第九个年头,刘佳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母亲。

与老公李海相识于大学,毕业,领证,就业,老公在国企单位取得了北京户口。作为高中老师的子弟,刘佳从小就被教育做事要趁早,别等“来不及”。刘璐一气呵成的成长路径没有让父母失望,直到人生渐渐进入到另一阶段。

顺风顺水的生活里,没房的现状就像一个黑洞被慢慢放大。过去,刘佳身边偶尔有朋友买房,买房的想法会像条件反射似的跳出来。但这种内心的骚动持续不了多久,一般12天,她就会将这件事淡忘。随着女儿的出生,买房成为一件“正事”,从一个想法迅速提上了议程。

从坚定的楼市看衰派到被现实说服,刘佳见证了北京房价从毕业时的3+涨到今天的7字头,只是今天他们多了一个不得不下决心的理由——孩子不能再跟着他们搬来搬去了。

“刚开始觉得北京房价会降,而且老公单位说是可以分房,但是得等,就没着急买房”。一路顺风顺水的刘佳相信,这次她依旧会受到眷顾。

随着北京房价的快速上涨,老公单位分房的名额越来越少,用领导的话是:“以前100多万的东西,单位还能找到政府合作谈谈;现在房价上涨了,地价也上去了,政府哪还那么容易批给我们”。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论资排辈的国企等级里,还有好几百号前辈们在刚毕业没几年的李海前面盯着每年那几个可怜的分房名额。

曾经的刘佳对房价漠不关心,但意识到“分房”这件事慢慢变得不靠谱之后,但凡周围有人买房,她就详细询问价钱、位置,流程。她发现,买房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前提是你要有钱。

刘佳来说,没钱没关系,可以借。在她现在看来,借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再也上不去这趟车。

总价250万的房子,门头沟,就在老公单位附近。2月份,刘佳再也安奈不住了,虽然捉襟见肘,但她还是一下子付了120万的首付,远远超过首套房35%的要求,其中有80万的资金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加的杠杆”。

靠挣“死工资”的夫妻俩,怎么敢借这么多钱买房,这也是被逼上梁山不得已做出的冒险决定。

父母都是高中老师,加上多年的精打细算,父母为她攒下100万的购房款,但眼看女儿也没有在北京买房的打算,于是将这笔钱“抬(借)出去”,收点利息。对于这笔钱的保险性,老两口自信的很,“每次抬钱,我们都会有对方房产证复印件,靠谱”。

买房的过程总是充满意外,原以为父母早早为自己准备的买房资金,随时可以拿来用。但关键时刻,父母不得不告诉女儿有80万的钱一年之内要不回来。

东北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着这里每个人。刘佳的家乡曾经有令她骄傲的白山黑水,但如今经济的不稳定,人口的流失,让“有房产证”做背书的民间借贷,都一拖再拖。

“要不咱先找人借钱,等我们把门市房卖了,再帮你们还”。老人不忍在关键时刻拖了女儿的后腿。

“我们也不想把父母养老的房子卖了,但现实就是如果今年不卖我可能以后都买不起了”。

在老家市中心,刘佳父母早年前买入一套门市房,在养老风险意识浓厚的小城镇,这套门市房就是老人心中的安全底线。如今为了女儿大城市的一套房,老人决定突破这道构筑多年的安全线。

老家的门市房给了刘璐借钱的勇气,也成为亲戚朋友听说她80万的买房缺口后,依然敢借给她的原因。

啃老,大多数时候表达一种对年轻人不努力,依靠老人的不满和谴责。但当这种情况发生在买房上时,情绪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庆幸与无奈。相比单纯依靠自身错过,人们更愿意啃老上车。

相比父辈,刘佳们拥有更多机会,接受教育、选择城市专业、更多精神物质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压力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其中高房价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也要拼命承受之重。

刘佳最后说到,现在家里正在赶紧把门市房卖了,争取能早日还清外债。没想到一路走来没怎么让父母操心的自己,在买房的事情上让他们犯了难。

五一那天,刘佳搬进新家,没有装修。老公问她,“欠了那么多外债压力大吗?”

“本来挺大的,看到房子了压力小了不少,毕竟还是上了车。欠的钱都能努力还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