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时间跨度正巧位于近代早期。不少外国观察家曾亲临实地,见证过这个庞然大物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缺乏殖民经验的荷兰人,几乎是一上来就与东道主深陷混战状态。以至于同武装民船频繁冲突,并在日记中留下过不少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印度航海记》作者 威廉-艾斯布兰茨-邦特科

1622-23年,荷兰船长邦特科在一场中海难中生还,并阴差阳错的辗转至爪哇。为了实现发财梦想,他与幸存手下一同登上格罗宁根号武装商船,成为东印度公司的特派舰队成员。他们先后进攻澳门与厦门,也曾游历过潮汕和浙南水域。最后完成扫荡任务,准备前往刚建有堡垒的澎湖列岛。结果因风暴而再次落单,不得不继续逗留在危险水域。不少与武装民船的冲突,恰巧就发生在该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廉所在舰队的明朝沿海航迹图

首先,邦特科的船偶遇另一艘商船哈勒姆号。因为是从较远的日本赶来,所以满载货物且状态不佳:

同一天,经协商同意,我们应接受哈勒姆号从日本载来的货物。因为哈勒姆号很不牢固,在这种情况下,要在它的底舱加倍载货就不敢出航。另一方面,我们的船却是坚固完好的,而且已重新能防水。因此,我们把船清理了一下,第二天就开始装货。然后,我们在这里取水,准备再开航。在我们的前桅和桁上钉上了加固夹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荷兰武装商船 习惯再拖拽一艘辅助小船

尽管如此,哈勒姆号毕竟是排水量在200吨以上的大船,还配有较为先进的寇菲林长炮。故而在外海横行无阻,对遭遇的明朝船只呈碾压之势:

1月20日,哈勒姆号夺获了7条舢板,其中有36名中国人。还有3艘中国帆船,其上载有盐和咸鱼以及其他货物。

通常而言,荷兰人笔下的舢板属于渔船,体型较小或是能被大船直接携带。“中国帆船”则体型较大,属于能跑外海的商船,往往能配备较强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荷兰水手喜欢驾驶本国风格的单桅帆船

与此同时,邦特科的船与哈勒姆号分道扬镳。于是利用缴获船只的木料,为自己建造1艘小型单桅帆船。在后来的数次行动中,他们就是乘坐这艘排水量不过百的小帆船出战:

第二天早晨,我们乘小船去追1艘折入小湾的中国帆船,。但在尚未追到时,有4艘中国战船前来协助它,向我们猛烈射击。且当它靠拢陆地时,那里似乎有成千人站在海滨,都是武装的,我们不得不撤离回船。

1月14日晚上头班时,我乘小船去袭击另1艘中国帆船。它与我们激战,向我们射击了约有两更时间。鉴于我们已从大船漂流太远,没有希望夺取这艘中国帆船,所以在日班时回到大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的大型武装商船 并不害怕遭遇小型单桅帆船

1月15日,大副乘小船又去袭击1艘来自东莞的中国帆船。他们向它猛烈攻击,但仍被撤离。他们之中有3人负伤,1人的伤势是致命的,因为他被一枝毒药箭所射中。

1月18日,我乘小船去袭击5艘中国帆船。其中1艘继续按共航路前进,其他4艘系在一起,准备用盾、刀、箭和小炮迎战。因为它们是战船。所以几乎没有交战,我们就撤离了。中国帆船追上前来。我们大船上的人看到这种情况,生怕它们将把我们抓去,就准备用2门船尾炮射击。因为它们已到大船附近,而我们则离大船大约不到一千步。我们把帆卷起,放下前桅帆、迎风直划。中国帆船上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调转方向离开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反击1艘单桅帆船 明朝人必须出动4艘大船

1月27日,我们的商务员尼乌文罗德率小帆船和长舢板航行至陆地,了解是否有水但未找到。我们见到一些中国帆船停泊在河内,下午用火枪向他们进攻。他们用小炮轰击我们,并张起风帆。这样我们就撤回,没有使它们受到伤害。

显然,由于这艘单桅帆船较小,根本对抗不了较大的明朝帆船。虽然邦特科将其中的一些称为战船,对方的性质却更有可能是官商或海盗。因为经常受雇于水师冲锋陷阵,才被不熟悉情况的外国人视为专业战力。但明朝海员也比较忌惮红毛夷实力,哪怕以大欺小也不敢单舰出动。除非用多艘船组铁索连环阵,却依然担心不是欧洲大船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浮世绘上的荷兰与中国式帆船

不过,当荷兰人遇到的只是舢板渔船,那么1艘小小的单桅帆船也相当轻松:

1月28日,我们的大副捕获1艘中国小帆船,上有鱼干、咸鱼和8名中国人,这些人立即投降。

1月29-30日,我们向中国帆船和渔船进行了几次攻击,但只获得1条渔船和5个人。我们要找的水,在31日找到了。水很清洁,味极甘美,而且取水处易于到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较小的舢板在荷兰人面前几乎无招架之力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差距恐怕不止于火器威力,而是双方的船只结构与航海技艺都不在同一水平线:

4月12日,风浪大作,我们把桁放低。一艘中国快艇(被捕获)从我们这里被风吹走。上面有1个是我们的人;派出小帆船把他救了出来。但是他们不能把快艇划回来,因为风大。他们把它系在小帆船的尾部,但最后不得不听任它漂流,仍回到大船上来。

4月29日晨,天气较好,风向东北东。我们率同中国帆船(被捕获)启航,但因逆风猛烈,还有其他障碍,所以偏离航向很远。

5月1日,天气变幻莫测。早晨,我们发觉我们那艘中国帆船已经离开我们,最后看到它在我们下风很远的地方。它的帆已被吹掉,情况危急。由于风力逐渐加强,决定把它上面的人撤回来。为此,我乘小船前往把人接过来。风势又愈来愈强烈,因此有十名中国人留在帆船上漂流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世纪的荷兰造船工艺 完全凌驾于明朝之上

由此可见,同为小型舰艇的明朝舢板因结构缺陷,竟然比体型略大、配置武器的单桅帆船更重。后者虽多用于近岸航行,却在遭遇大风浪时性能优异,甚至强于明朝的大型出海帆船。至于充当母舰身份的正规商船,则根本没有进行比较的必要。

在抵达澎湖列岛前,一大一小2艘荷兰帆船还有重大斩获:

我们在中途又遇到1艘中国帆船.满载价值成千上万的东西,开往马尼拉群岛去。我们把它夺取过来,其中载有250人之多。我们把大部分人接管过来,只留下20-25人,并把我们的人员15-16名放在他们一起。我们把这艘中国帆船系在我们的船尾,拖着它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邦特科的见闻 编纂为《东印度航海记》

后来,邦特科成功回到荷兰老家。他将记载有上述经历的日记出版,成为相当畅销的《东印度航海记》。尽管篇幅有限,有关战斗的具体内容也是点到为止,但依然有很高参考价值。彼时的东西方科技差距,在字里行间被体现得玲离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