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天可汗”美誉的一代明君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强盛的唐朝。这位明君曾经自行归纳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写下了《贞观政要》。在这本书中,唐太宗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形象地把老百姓对统治者的作用描写出来了。

而关于这一点,对于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的的我党来说,很早就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早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初,我党指挥的红军就逐渐形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态度坚决地维护劳苦大众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告诫红军将士不能强占群众的一针一线,让红军有了底线,因此奠定了人民群众拥戴红色政权的基础。而即使是部队由于周转困难,需要借用群众的东西,也要留下借条,方便偿还。

而在85年前,红军向一湖北老农借了400块大洋,事到如今,当拿出此欠条时,应该还他多少钱呢?

一、老人出现,陈年旧账

当年,在国民党反动政权的镇压和屠杀下,我党只能往敌人势力薄弱的地区——农村地区发展革命力量,创建了一块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获得了贫苦大众的真心拥护,势力一天天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也急需各种物资的补给来维持生存。

红军部队对平民百姓秋毫无犯,而是推行土地政策打倒土豪劣绅,为身陷压迫的苦难大众们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因此,许多人都对红军十分支持,红军需要经费物资周转的时候,他们都愿意慷慨解囊,红军则严守纪律,因此留下了许多借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湖北孝感地区的一位老人出现在孝感市政府,向有关工作人员出示了一张时隔85年的借条。工作人员接过借条,上面赫然写着“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特务营今借杨长根老人400块大洋,借款时间距今已经过去了85年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一笔陈年旧账如果按照一般民法上对于借款的规定,这张纸片都快发黄的借条已经过了追诉年限,失效了。然而,因为这张借条的与众不同,它体现的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军队作出过的庄严承诺,因此它并不会因过时而失效。

二、追查来历,鉴定真假

事实上,对于类似这样的借条,我党作出过相关说明和承诺,持有这些借条的人民群众可以凭借借条前往有关部门兑换,拿到与当时物价水平相等的金额。在这样的政策号召下,不少持有这种借条的民众早已兑换过了。

令工作人员感到意外的是,过去了85年后,甚至于这张借条的主人已经离开人世了,而他的后代却前往有关部门,希望兑现借条,这种情况的确少见。而湖北孝感的工作人员所关心的首要重点便是,这张借条的来历和它的真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这位老人陈述说,自己姓杨,这张借条的原主人是自己的爷爷,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时,红军经过自己所在的村庄,性格豪爽的爷爷借了过路的红军400块大洋,而后纪律严明的红军就写下了这张借条,承诺会进行偿还,只是还没等到偿还,红军就不得不离开了当地。

根据老人的回忆说,爷爷告诉自己红军当时驻扎停留在当地是为了扩充队伍,顺便需要采买各种物资。当地的许多村民都慷慨解囊,红军也都打下了借条,后面也都还清了。只有自己手中的400块大洋欠条,由于金额庞大,无法立刻清还,才会留到了今天。

当工作人员询问老人为何选择现在出示借条,讨要欠款时,老人则不无伤感地解释说,自己的家里传到今天这一代,日子都十分艰难。如今自己无依无靠,才想到出示这张记着陈年旧账的借条,也是碰碰运气而已,希望能借此改善一下自己的窘迫。

工作人员耐心地听完了老人的讲述,又观察到借条上面的“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特务营”,认为这是一条关键的线索。通过查阅《孝感县志》,工作人员发现的确存在这支红军队伍的活动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值1930年夏季,红军第1军第1师约800余人趁着军阀混战之机,主动出击平汉线,在湖北孝感曾经停留驻军,补充兵员和物资。于是,在史料的佐证下,工作人员证实了这张借条的真实性,向上级部门做了汇报,并向老人解释,到底赔付多少要看上级批复决定。

三、等价赔付,履行诺言

上级部门听取了工作人员的报告后,经过谨慎的讨论,一致认为老人讲述的情况属实。我党对于这些革命年代遗留下的借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只要情况属实,那么借条就依然有效。而这位湖北老人的借条保存清晰,因此应当妥善处理这件事情。

考虑到在物质极度匮乏的二十年代,老人的爷爷愿意慷慨解囊向红军借出400块大洋,极大地帮助了革命力量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作为债主一直没有索要,直到后代的生活已经难以为继了,才不得不拿出了借条,自然应该给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与1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是相关部门决定按照等价赔付的原则,偿还这笔“陈年旧账”。从而,这位湖北老人凭借着这张借条一次性讨要到了40000块钱,而这笔钱已经足够让他安度晚年,这令他喜出望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政府之所以愿意按照等级赔付的原则赔付了这位老人40000元钱,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为了履行我党向人民作出过的庄严承诺,绝不能贪占人民群众的便宜,群众的一针一线也不能随意拿走,正是这种高尚的精神支撑着共产党人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走向辉煌的胜利。

就这样,我党无比认真地履行了一个时隔85年的诺言,这位老人或许没有料到,一张破旧发黄的旧借条却帮助自己讨要到了如此巨款,足以让他缓解窘境,安享晚年。而当年慷慨解囊的那位老人或许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次善举护荫了几十年后的后代子孙。

小结:

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85年前还是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一位朴素善良的老人在一支为万千民众谋幸福的红色部队身上看到的中国的希望,这促使他不惜贡献出自己的所有积蓄,为困难关头的红军排忧解难,而后毫无怨言地把借条尘封起来。

等到革命成功后,这张借条的主人无疑可以光明正大地凭借着借条拿回那属于自己的一切,说不定还能有效地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然而,85年过去,这张借条却从未得到过兑现,直到他的孙子穷困潦倒,无以为继。这样的高风亮节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从老人拿出借条,到证实借条属实后的兑现付款,也可以看出我党对这张有着历史印记的借条的严谨和重视。对于那段风云岁月里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护,通过这张借条也可以窥见一斑,或许这也是这张借条的主人和他的后人所保有这张借条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孝感县志》、《一张借条背后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