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银行,富粮站,油头滑脑食品站,供销社也可干,唯有老师没人看。”相信这句顺口溜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实它反映的正是40年前让人羡慕的“铁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过去十分风光的8种“铁饭碗”,如今多数已消失不见,就算存在也已不稀奇,干过的人都老了。

01、供销社售货员

1978年,张秉贵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也是全国劳动模范,成为那个年代商业上的一面旗帜。

张秉贵的职业正是百货大楼的糖果售货员,在那个年代售货员可是非常吃香的工作,不管是供销社还是百货大楼,售货员都会让人羡慕。

早在50年代时,我国就建立起了供销合作系统,毕竟那个年代物资十分匮乏,因而就形成了由国家调配商品的机制。

在当时,人们必须拿着各种票据才能前往供销社购买商品,如果没有票据,就算有钱都买不到东西。就算有了票据也有钱,可如果去得晚了紧俏的东西被卖光,那也买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家里有亲戚在供销社上班,情况就不同了。售货员可以先把部分货物预留出来,本人也可享受优惠的购买价格,使得这个职位成为了香饽饽。

在大家看来,售货员工资待遇高,工作简单轻松,无需担心商品卖不完,百姓们都会对其毕恭毕敬,不敢得罪。

不过,自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了市场经济改制,各大商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供销社开始没落。而如今,网购又开始兴盛起来,就连传统的超市、商场生意都受到了冲击。

至于售货员这个职位,如今已变得十分普通,工资待遇不是太高,就业压力大,忙忙碌碌赚不了太多钱,很多人都会避开这个职位。

02、乡村邮递员

21世纪前,我国的交通还不完善,手机还未能普及,当时邮差成为人们书信传递、货物邮递的主要纽带。

每当看到骑着单车的邮差到来,大家都会走上前看一看,有没有友人寄给自己的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邮差们依靠着二八大杠自行车,挨家挨户每天往返数十里,将信件、报纸送到客户手中。因此,那个年代的邮差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特别是节假日时,邮差们更是繁忙,每天都有寄不完的东西。

为了让人们能够第一时间拿到信件,邮差们更是风雨无阻。而当时,想要成为邮递员并不容易,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且也要有一定的学历,他们可享受十分丰厚的福利和高工资。

不过,自从21世纪电话、手机在农村的普及,再加上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递物流网的完善,就很少能够看到邮差们的身影。

而30年前让人羡慕的“铁饭碗”邮差,也被如今的快递员所替代,但今天的快递员可享受不了邮差的高退休金待遇。

03、粮食站质检员

新中国后,因我国粮食供应紧缺,国家实行公社化运动,由粮管部门统一调配和储备粮食。因此,人们需要按比例上交一部分粮食给国家,也就是“公粮”,还要用剩下的粮食换取粮票,以满足食用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那个年代,粮站质检员可算是一份肥差,其工作十分稳定,且百姓们都会巴结,使得他们显得“高人一等”。

当时,农民需要来到镇上或乡上的粮站缴纳粮食,但粮食能否卖给国家,全靠质量好与坏。而决定质量好坏的,全靠质检员的一双眼睛,也就是说他们有权决定粮食是否过关。

每到粮食丰收的季节,粮站质检员就会在粮食站门口,对每户农民送来的粮食进行检测,看看哪些质量符合标准,哪些又不合格。

有些农民,跑了几十公里来到粮站,排了几天的队,最终验收不合格,又要将粮食带回家重新晾晒。

而如果和粮站质检员关系要好,就算上交的公粮质量差一些,也会符合验收。可如果得罪了质检员,就算质量符合标准,也会被找理由拒收。

为了能够讨好质检员,村民们对其都会十分尊敬,甚至提前送上礼品,只为了让质检员不刁难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质检员实在是威风,可自从90年代后,各地就逐步取消缴纳公粮,2006年农业税被正式废除,各地粮站撤销,质检员们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04、汽车驾驶员

如今,小轿车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标配,驾照也几乎人手一本,汽车驾驶员已不再吃香。可在80年代前,汽车驾驶员可是一个技术活,且是国营单位职员,他们十分吃香,很多农民羡慕不已。

在那个年代,汽车驾驶证是非常难考的,需要严格的政审,且要求双眼不近视,以保证行车安全。此外,司机还需要自行修理汽车。

而这些卡车司机,通常会全国各地跑,有机会接触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能将外地的一些稀罕货带回家里。

因合格的司机太少,使得那些汽车驾驶员很多单位抢着要,他们的工作待遇好,社会声望高,备受人们尊敬,人人都会十分羡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工具已经普及,拥有驾照已十分普遍,卡车司机的社会地位下滑,已成为普通职业的一种。

05、计生办人员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国策,计生办就此成为十分重要的机构,它们担负着计生政策的宣传、监督、执行、处罚等职能。

计生办人员每天都会走村串巷,挨家挨户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避免有人多生、超生。

但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有着“多子多福”的观念,就算国家不让生,很多家庭还是偷着生、躲着生。可如果一旦听到计生办的人来了,大家都会十分敬畏和担忧。

被抓到了后,要么只能选择“流产”,要么只能缴纳“超生费”,而这都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

然而,2016年二胎政策实施,计生办的职能大大削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整合到卫生健康部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初计划生育的那一代人,如今已经结婚生子,但国家催生他们也不愿意“生育”,各地都推出了奖补政策,可响应生育的人依旧不多,或许这就是因果循环吧。

06、公交车售票员

2021年时,公交行业标兵李素丽入选为“十大品牌女性”,她作为公交车售票员的代表,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售票员这个岗位。

其实,在新中国之初,公交车售票员必不可少,他们承载着督促乘客买票、检查月票以及维护秩序等的工作。

当时的公交车票就是一张薄纸,依据颜色不同而代表不同的价格,售票员询问乘客目的地后计算出价格,再给出相应的车票。

客流高峰期时,售票员最为忙碌,需要快速收钱、找零、维护秩序,保证不漏掉每位乘客,避免有人趁机“逃票”。

在那个年代,售票员的任务艰巨,公交车司机对他们都十分尊重,而售票员也成为让人羡慕的“铁饭碗”,薪水待遇不错,但想要获得这一岗位需要一定的人脉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随着电子刷卡以及自主投币的普及,再加上监控系统的完善,售票员这一岗位陆续淘汰,北京早在1994年就开始无人售票。

07、公社播音员

在40年前,最让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就数播音员了,在那个年代信息交流不通畅,人们只能通过收音机得知外界发生的消息,而那些播音员就会将新闻大事、天气预报等情况通过广播传播开来。

而在人民公社制度下,还衍生出了公社广播员,他们通过有线广播将信息传递出去,成为农民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那个时候,村村都有一台小喇叭,人们可用它收听广播,了解各种信息。也正因此,人们对播音员十分尊重和羡慕。

而当时的播音员收入也是非常高的,工人的月均收入为20-30元,而播音员却可达到60元/月,成为人们羡慕的“铁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电视普及,播音员地位就开始一落千丈。而如今,手机、电脑更是让人随时随地了解外界资讯,播音员更是逐步消失在大众面前。

08、电影放映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看电影是十分简单的事情,可在40年前却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而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娱乐活动比较少,大家除了农耕就是聚在一起聊家常,最期待的就是电影下乡,而电影放映员这个职业就此诞生。

当时的胶片放映设备比较落后,需要放映员时刻监管,这些放映员每到一个村子,就会在空地上搭一个简易的银幕,架上放映仪,村民们就可以看到十分珍贵的影片。

记得小时候,孩子们为了抢个好位置,晚上不吃饭就去占位置,以更好的观影。这些放映员进入村子里备受村民们的尊重,好酒好菜招待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放映员播放一场电影可挣上10-2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但在当时,能够成为放映员也不简单,这需要人脉资源。

但改革开放后,国营制片厂要么重组要么没落,再加上电视的普及和电影院的升级,电影放映员这一职业就此消失在历史舞台。

以上这些职业,在40年前都是让人风光的“铁饭碗”,可如今不是消失不见就是沦为大众化,干过的都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