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路线横跨13个省区,途经无数艰难险阻,在这段征途中,红军不仅要与国民党周旋,更要同大自然的力量抗衡。

在红军长征的途中,就经过了一处十分凶险的草地,被当地人称为"吃人草地",这片草地就是若尔盖草原

若尔盖草原虽然看似生机勃勃,但其实却危机重重,稍不留神便会坠入其中,遭受重创甚至丧生,红军在这里更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如今80多年过去,那片让红军走过的"吃人草地"如今又是怎样的景象?它是否依旧如故,还是已经面目全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尔盖草原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若尔盖草原是地球上最原始、最广阔的高寒草甸之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这片广袤的草原,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闻名,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时代,若尔盖草原尚未受到大规模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持着自然的原始风貌。

广袤的草甸上,生长着各种耐寒草本植物,如莎草、针茅和苔草,它们为牛羊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主要是藏族和羌族遵循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草原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是众多水禽和鱼类的栖息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尔盖草原也是许多珍稀动物的家园,包括藏野驴、藏羚羊、黑颈鹤等,它们在广阔的草原上自由繁衍,与自然和谐共生。

但是可别被若尔盖草原的外表所迷惑,一旦误入其中,很有可能便会遭遇不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尔盖草原地带地形十分复杂,有许多沼泽湖泊,还有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有些草地甚至长得比人都高。

对于生长在平原地区的人来说,这种环境是极其陌生的,一旦迷失方向,很容易遇到越陷越深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若尔盖草原属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多变,天气骤变频繁,极端低温、大风雪等恶劣天气将给人体带来严重威胁,很容易导致冻伤、失温等情况。

而且草原地带郁郁苍苍,但树木和适合人类暂居的洞穴等常见避难场所却很少见,一旦夜宿野外,将无遮无掩,安全隐患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以前人迹罕至的若尔盖草原,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片极其危险的区域。

缺乏对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野生动植物的了解和防范措施,误入其中很可能遭遇生命危险。

而当时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就经过了这片危险重重的草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的不朽足迹

想必大家都记得小学课本上那篇名为《金色的鱼钩》的课文吧,这正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10月,在中央红军主力突出川西边境、翻越夷陵山转入四川盆地后,由彭德怀、任弼时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开启了横跨青藏高原的艰难行军。

经过一番流血殆尽的战斗,他们最终于同年11月抵达青海省的若尔盖草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走来,红军战士们早已疲惫不堪。

恶劣环境和缺乏物资保障,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们的坚韧意志。

在进入若尔盖草原之初,他们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狂风卷着沙石朝着红军猛烈打击,短短几个小时就造成了数百人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同志更是被掀翻在地,幸亏身边战士们挺身而出,及时将他救起。

除了天气的无情打击,若尔盖草原自身的地形地貌也给红军带来了巨大挑战。

这里遍布着深不见底的泥淖和杂草丛生的沼泽,形成了天然的"陷阱",无数红军战士在行军中不慎跌落,有的被活活淹死,有的遭受严重内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可怕的是,这些淤泥中往往隐藏着锋利的植物根须,任何一个不慎就可能被划破皮肤,极易感染致命的伤寒。

但是就在这片凶险无比的"死亡陷阱"中,红军艰难地跋涉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加之如此恶劣环境,传染病在部队中蔓延开来,伤寒、痢疾、斑疹伤寒接连爆发。

唯一的幸运是,医药储备虽少,但红军医护人员用泥浆草药和极其有限的药品坚持抢救,勉强阻止了疫情进一步扩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途中没有食物就只能吃野菜跟草根,甚至到最后连野菜草根也没有,只能将枪上的皮带炖了分给战士,好在当时的皮带是用真皮制作的。

原定十几天就可以通过的草原,因为途中的意外情况和战士们的身体状况,足足花了二十多天才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次过草地的长征途中,红军一共损失了一万六千余人甚至还有可能更多。

如今距离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如今的那片草地现在如何了?是否还如以前那样是一片“吃人的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地的沉痛记忆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若尔盖草原,这片位于中国西部的广袤绿毯,开始了它坎坷的生态演变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这片古老土地的影响逐渐显现,它的美丽和宁静被无情的现实打破。

畜牧业的繁荣,被视为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标志,然而过度放牧的阴影也随之降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羊群的数量如潮水般涌向草地,原本繁茂的草甸在无尽的啃食下日渐稀疏。

草丛不再茂密,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的沙土和稀疏的植被,草地的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退化现象日益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对土地的渴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原本属于草原的土地。

农田的扩张蚕食了草原的边界,天然草地被开垦,原有的生态系统被割裂,土壤的保护层被剥除,加剧了风蚀和水蚀。

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若尔盖地区的降雨量减少,蒸发加剧,草地的干旱状况雪上加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片土地上的湖泊和湿地,那些曾是生物多样性宝库的区域,也开始面临干涸的命运。

地下水位的下降,河流流量的减少,使得这些水体逐渐缩小,湿地生态系统陷入恶性循环,生物栖息地丧失,许多独特的水生生物种群岌岌可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列的生态恶化,使得若尔盖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原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昔日的绿色天堂逐渐褪色。

而,正是在这片土地的沉痛记忆中,人类开始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写新的绿色诗篇

面对若尔盖草原的生态困境,国家和地方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决心拯救这片土地。

2000年起,中国政府启动了湿地保护工程,将若尔盖列入全国重要湿地名录,并开始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项目包括限制过度放牧、恢复湖泊水源、种植耐寒草种等,旨在恢复草地的自然状态。

2009年,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对这片土地的保护力度。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逐步减少了人为干扰,让草地得以休养生息。

同时,科研机构与当地社区合作,推广生态农业,鼓励可持续的放牧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多年的努力,若尔盖草原的生态状况开始出现积极变化。

湖泊和沼泽的水位逐渐回升,湿地面积有所扩大,草场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曾经稀疏的草地上,又重新长出了繁茂的草丛,吸引了大量鸟类和野生动物回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生物的回归,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们被这片曾经的“死亡草地”所吸引,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同时也加深了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尊重。

若尔盖,这个曾经的生态疮疤,如今正在慢慢愈合,成为了一首赞美生命与和谐的绿色赞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尔盖草原的重生,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生态恢复,更是一种理念的传播——尊重自然、和谐共生。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若尔盖的故事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生态恢复经验。然而,挑战仍然存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仍然威胁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确保若尔盖的绿色希望得以延续,我们需要持续投资于科学研究,发展更为环保的产业模式,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问题。

同时,教育公众,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

只有这样,若尔盖的绿色诗篇才能永续传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机盎然的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若尔盖草原,见证了红军翻越无数死亡威胁的坚韧之路。

正是因为有了那些革命先驱者用生命和鲜血浸染的每一寸土地,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年代。而新时期的生态保护,也让这片土地得以重焕生机,过去的伤痕逐渐被绿意所覆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有责任将红军战士们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代代相传,将他们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铭记于心。

同时,我们更应汲取若尔盖生态治理的经验,在全国上下疾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以实际行动切实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

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最终让绿色的希望持续绽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尔盖不仅是一段峥嵘岁月的见证,更将成为一面镜鉴,照亮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让我们共同谱写属于新时代的绿色诗篇,将这片土地永远守护在绿意盎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