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6月14日讯(记者 史思同)近日,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发行并受到追捧、快速售罄,债券市场的波动,也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当前的债券市场和2022年第四季度调整之前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此时投资者更需关注债券类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守护好‘钱袋子’。”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今日提示到。

其认为,任何资产的价格都是有涨有跌的,不可能一直上涨。当前市场中普遍认为没有利空因素,但其实当前的利空因素有不少,只不过被投资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具体来看,今年4、5月R007的均值连续下降,5月相较于3月降低了24bp,这体现出非银主体的流动性颇为充裕,也是本段时间投资者给予10Y国债收益率较低定价的原因之一。

对此,张旭直言,需要清醒地意识到,非银“有钱”只是阶段性的,而不是趋势性的。禁止手工补息等措施所导致的流动性再分配在刚开始实施时的冲击偏大,此后会逐步淡化。而随着非银机构对债券等资产的配置,未来非银主体的流动性还会逐步回归常态,这也容易带来债券市场的重定价。

业内人士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通常在利率下行阶段,债券价格上涨,大量资金涌入债市,加剧了债券供求失衡,利率进一步下行,价格继续上涨,形成正反馈效应;反过来,利率回升时也会有负反馈效应。

“长债收益率不会持续处于低位,投资者在债市高位接盘,未来遭受投资损失的风险很大。”业内人士坦言,近期,央行已多次公开发声,提醒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此外,也有国际投行如麦格理集团提到,中国债券市场需要吸取美国硅谷银行危机的教训:当时投资者大量持有长期美债,在利率方向和水平变化后,暴露出重大风险。

实际上,债券收益率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对于经济基本面的预期,而随着通胀等指标的修复,当前投资者对于经济形势的预期亦正在逐步扭转。整体来看,年初以来,CPI一直处于温和回升的趋势中;3月以来,PPI同比降幅持续收敛。5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0%,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此外,谈及当前的“资产荒”问题,张旭也指出,应该意识到,今年政府债券融资的总量是较大的,前期少发行一些意味着后期就会相应地多发行一些,5月下旬以来政府债券发行的提速将推动债券市场供需格局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