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看似正常的事,经不起深挖。一旦深挖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比如这条热搜:六年级小学生发视频称“因吐槽学校饭菜被做思想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媒争相入场,自媒体们纷纷跟进,连篇累牍、不遗余力地报道,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舆论不断发酵,逼得当地教育局发了通报,要立即成立调查组,查个水落石出。

要是不出意外,等过几天调查结果出来,官方再发个通报,这事就算翻篇了。

大家发现没,很多热搜事件的走向几乎重复着相同的轨迹,从事件发生、网络传播、媒体报道、舆论发酵、官方介入调查,最后官方再发通报一锤定音。

这当然有可取之处。一些不良现象和肮脏黑幕,正是借助互联网,才得以揭露和曝光,被有关部门重视,加以推动解决。

然而,有一点很离奇,也被很多人忽略了。

该视频的发布时间竟然是2023年11月3日,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一些不明真相的自媒体,在文章或视频开头还习惯性地用“近日”一词来形容,闹了笑话。

但自媒体翻炒旧闻太普遍了,毕竟他们是为了博流量。

可为什么这么多官媒也炒起了冷饭,他们难道不知道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别说专业新闻工作者,就是一名语文稍微好点的初中生对此也心知肚明。

这委实有些匪夷所思了。

很多事经不起深挖,一旦深挖就会发现平静的水面下,到处都是涌动的暗流。

互联网时代,新闻随时会产生,但不是每一条新闻都能上热搜。

这条旧闻之所以能上热搜,是因为有两个足够吸引人的点:一个涉及校园食品安全,另一个是学校的不当处理方式,这些都是能引爆公众情绪的热门话题。

或许这就可以回答,因为这条旧闻自带热点潜质,能带来泼天的流量,所以才会被官媒们拿来翻炒。

但既然自带热点潜质,为什么半年前他们集体选择视而不见?反而在事件沉寂半年、已经彻底沦为“旧闻”的情况下,才像挖到了宝藏一般不约而同地报道?这无论如何也说不通。

我理解,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的飞速传播,独家新闻越来越难抢。但凡出现一个热点事件,官媒们往往蜂拥而至,大家有流量一起蹭。

但他们谁也不抢先一步,谁也不落后一秒,就像提前商量好似的,如此整齐划一的步伐还是让人目瞪口呆。

他们不仅步调一致,连口径也惊人一致,几乎听不到异样的声音,就像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机器。

他们不靠独特而鲜明的观点吸引眼球,只寄望有一个足够炸裂的热点,能让所有人都分到一杯羹。

所以,只要有爆炸性热点,他们都高兴。哪一天要是没热点,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但如果一个时间段内热点太多,难免浪费。

因为新闻也有马太效应,同一段时间,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热点事件上,剩下的几乎没什么人关注,很快就湮没无闻。

可是,爆炸性的热点并不是天天都有。像胖猫事件那样,前后持续一个多月依然热度不减的,更属于凤毛麟角。

所以,有热点潜质的新闻要是多了,就要将其库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一旦哪一天没了足够吸引人的热点,库存的热点事件就能从箱底拿出来,派上用场。

这也就可以合理解释,为什么半年前的一桩旧事,会被官媒们拿来翻炒。

当然还可以继续深挖。

既然热点事件已经摆在那,如果为了库存将其搁置下来,岂不是要眼睁睁看着背后的不良现象继续存在?

就像这起事件中,这名小学生早就反映食堂饭菜有问题,是真是假一旦曝光出来,就可以借助舆论的力量,迅速推动解决。

但我们的媒体硬是捂着不发,该学校食堂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就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势必会继续危害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难道为了流量,真就可以忍心让正义迟到吗?

不敢多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