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这位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怪才,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重新定义了管理。这书,就像管理学经典中的"异类",它不教做管理的如何去指挥别人,反而教他们如何管好自己。听上去很得罪各位管理者,但其实对这个群体大有好处。

虽然这本书是针对管理者的,但其中的不少管理智慧,对于我们管理自己,也适用着呢。

老爷子认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不能致力于使工作卓有成效,现实将逼迫他一事无成。

把这句话中的管理者换作个人也说得通。在这个节奏比高铁跑得还快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忙的是个啥,时间却哗哗的流走了,拦都拦不住。那么辛苦的大量工作,却没有给我们带来自信与安全,白忙活了。

套用德鲁克的观点,没有成效的努力就是瞎忙活,既消耗了自己又浪费了时间。而时间是个硬通货,用掉一分就少一分,得精打细算。

本文,就是想探讨探讨,如何用德鲁克的思想,让我们的人生更“卓有成效”。

第一阶段:规划

我是谁——我拥有什么?

不能等别人贴标签,说我们“适合做这个,不适合做那个…”,我们得先给自己来个全面体检,看看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料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才不会迷路。不然,非得拿着铁丝去织毛衣,再好的织工也受不了哇。

然后给自己找合适的位置,“天生我材”得放对位置才能发光发热。就像把种子撒在适合的土壤里,才能发芽开花。我们不能让全红婵去参加围棋大赛,然后摇摇头说,“这孩子不行,没天赋。”同样,也不能让郭德纲去造火箭,然后埋汰他脑子不好使,竟然想着用煤做燃料。自己的才能得自己挖掘,毕竟,伯乐也属于稀缺资源,哪儿能满大街都是?大文豪韩愈不是很清楚地说过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了不让自己“骈死于槽枥之间”,咱得想办法做自己的伯乐。

除了天赋和才能的自我挖掘,咱们还得四处瞅瞅,看看自己手里有什么牌。比如,家里能给什么支援?家里有矿,生存就不是问题了;家境贫寒,就业就得考虑生存问题。工作单位得看它能不能让我们学到新东西,得到新发展。至于行业,得摸清楚它是在往上走还是在往下掉,别一脚踩进夕阳行业,折腾了好几年,发现自己在逆水行舟,那就太难受了。不过,能发现问题就好,至少能及时止损,虽然可能还得摸索一阵子。可别像个赌徒一样,鞠一把辛酸泪,说啥也舍不得放手。

德鲁克还说,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

老爷子的意思是,别光盯着那些看起来一帆风顺的事儿往哪儿走,得留心风向什么时候会变。就像在海边玩,别只看着海浪一波接一波挺好看,得注意什么时候会突然来个大浪,把我们拍在沙滩上就不妙了。

以投资理财为例,不能只会心怀激动地看一只股票一路高歌猛进,得留心它啥时候会来个大跳水。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收手,不至于被套。

以工作为例,现在可能我们所有人都得留意,如何才能不被Ai取代了……

以生活为例,就像《克莱默夫妇》里,丈夫觉得婚姻美满,趋势就是一直这么幸福下去。但他没注意到妻子的情绪变化,这就是趋势转变的信号。结果妻子一提离婚,对他来说就是,“在最没有准备的时候,生活突然给了他一击。”

时间管理——掌控自己的时间!

德鲁克的时间管理三步骤: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

至于时间的重要性,这里就不需要提了。总之,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资源,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它,可它租不到、买不着,没有弹性,也没有取代品。

记录时间的方法就不必要说了,流水账嘛,谁还不会呢?起码我在学生时代写作文的时候就很擅长。

管理时间的方法是:

首先,先从记录的时间里,找出哪些事情对效果毫无帮助、根本不必要做的,删掉它。这个其实一旦记录上账,就很容易发现。比如,去个厕所待了半个小时,那么,这半个小时中,别带手机进去,至少可以省二十分钟。

其次,记录的时间中,哪些是可以找别人代劳而且不影响效果的,看看能不能“外包”?比如,妻子比较爱干净,每周打扫卫生浪费了好多时间,整个周末都在扫地擦窗户了,根本没空陪家人。然后发现,找个专业的钟点工俩小时搞定,价格也能接受。

再次,记录的时间中,有没有哪些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比如,给孩子讲了一大堆人生道理,然后发现孩子根本听不懂或者没听。这种一般都是双重浪费,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又浪费了别人的时间。这里需要特地提醒一下,孩子的时间也同样珍贵。毕竟,他们的一天也是二十四小时,用在学习上的多了,用在玩耍上的时间就得大缩水。

德鲁克说,人总是有一种倾向,高估自己地位的重要性,认为许多事非得事必躬亲不可。

在工作中,做过管理的都知道,太多事情事必躬亲简直是个灾难。对于优秀的人,会限制他能力的发挥,有才华憋着也是很委屈的,久而久之他就走了。对于懒得思考的人,那可真好,正好可以不带脑子过去,出了问题由你背锅。这样的团队,能好得了吗?

不仅是工作中,生活中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对教育是如此重视,恨不得取代老师,把孩子的各门功课都教好才好。过犹不及,这样弄得老师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学。我亲眼看过同样一类型的数学题,一个孩子在家和两个培训班学过的思路是不一样的。这可以是个优点,多学几种方法嘛。问题就在乎,有竞争关系的时候,意见有时候是会不一样的,结果孩子又累又蒙圈,不知道该听谁的。

老爷子还说,如果一个危机重复出现,往往是疏忽和懒惰造成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重复性的错误。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比在工作中更容易遇到。不少夫妻多次吵架的原因可能都是一个。比如,丈夫用完牙膏后,不盖盖子就放回去了,妻子看后大为恼火。丈夫觉得这不是什么事儿,笑笑就过去了。然后就变成了重复性的小冲突。别小看这些小事,不仅浪费时间,积累多了变成大冲突就麻烦了。不少夫妇离婚的理由叫未婚者看了咂舌,但只有被这种无休止的琐屑折磨到筋疲力尽的人,才知道离婚的理由是因为凉拌黄瓜是拍还是切的争执,只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这所有的问题,几乎都是疏忽和懒惰造成的。牙膏用完后合上盖子,既不难也不累人,但我就是不想做。虽然妻子很恼火,但我觉得她有点儿太较真了,又不是什么大事儿。

所以,把能做的事情随手做了并养成习惯,能“外包”的事情包出去,把重复性的问题彻底解决掉,一下子就省了时间呢?试试看,保证有效。

做好时间管理,才能结合目标,统一安排可支配的时间。

设定目标——我准备做什么?

德鲁克说,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如果长远目标是建大楼,但我们目前的工作是搬砖。那么,我们的目标就不能只是把砖搬得又快又好。起码阶段目标得这么制定,先知道如何搬砖,然后懂得如何把一堵墙砌得美观结实,然后是一层楼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再就是一个大楼的构造轮廓……

网上经常讽刺的努力,往往说的都是没有成效,或者成效比较差的努力。

还以刚才的搬砖为例,如果建大楼目标太远,那可不可以研究一下怎么“偷懒”,也就是在更短的时间内,搬更多的砖——很多优秀的管理学方法,就是这么产生的。又或者,能不能研究下用什么东西代劳,比如,找个简单的带轮子的家伙帮忙运输——很多新技术就是这么被发开出来的。得动脑子,这个很重要。

刚聊了工作与目标的关系,顺便聊聊怎么样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目标。

首先,得确定所有的目标要合乎实际。合乎实际的意思就是能实现,还能检测做得好不好(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下Smart原则)。比如说“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帅的人”,这个目标不现实,因为它没法衡量,也没法实现。再比如,我是一个程序员,这个月我要读一本关于软件项目管理的书,因为我以后想转管理岗。这个就比较好,可执行,可检测,而且对职业发展目标是吻合的。

其次,目标得合乎自己的本性,可别傻乎乎的制定个看上去各方面都很完美的目标,但自己很讨厌它,执行都是捏着鼻子进行的——这不是自虐嘛。我们之前学校的一位老师,她最初做的是数控机床的技术研究,成绩挺好的,还获得了一个在业界响当当的奖。但她却郁郁寡欢,获奖了也不能让她提起劲儿。她性格活泼,爱说爱笑,不喜欢每天只对着机器,后来,痛下决心,瞅准个机会,一咬牙转向研究生产管理,整个人一下子重新活了过来。如果选错了职业,不妨学学我们这位老师,看看能不能从相关性入手。她的转行挺有技巧的,从机器研究到生产管理,这两个方向其实是在同一个车间里进行的。

最后,最好有长远目标,不然很容易造成“短视”而不自知。比如,一个没有长远目标的搬砖的。天天都能按时完成任务,高高兴兴地上班,快快乐乐地下班。结果有一天,公司宣布用机器人搬砖……

第二阶段:执行

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

其一,修养品格。

德鲁克说,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能一定成就什么,但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直和诚实,就足以败事。这个例子很多,公众比较熟悉的,近些年落网、塌房的大牌明星也好,大流量网红也罢,如果有正直的品格,也不至于塌房。

其二,集中力量发挥优势。

很多观点都暂时补齐短板之类的。德鲁克认为,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多。成效的关键不是你不能做什么,而是你能做什么?就个人而言,相比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往往更困难。更何况,有些短板本身的另一面就是优势。

其三,自我开发。

想办法让平凡的自己做出不那么平凡的事情。德鲁克认为,优秀的管理者总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开发的机会,我们自己管理自己的时候,更应该把自己当成宝藏,全力以赴的开发自己。

其实,读了博士的人往往就很容易清楚一件事,在专业细分后,在一个针尖大的领域,钻研几年,基本上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们没有读博士的人,在一个细分的领域,钻研几年,即便不是专家,养好家基本上没啥问题。比如,一个用心的快递小哥,靠做精做优投递工作,也能成为独当一面的高技能人才。这可是前不久新闻上出现过的。优化投递工作,这个贡献很大的,稍微想一下全国每天的快递投递量就知道了。

执行策略

第一,排好次序

有时候,事情太多了,真难分清楚轻重缓急。针对这个问题,德鲁克给出了几条确定有限次序的原则。

  • 重将来而非过去。
  •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 选择自己的方向,不要盲从。
  • 目标要高一些,要有新意,不能只寻求安全和方便。

要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决定该做和真正想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时间和任务的主宰,而不是被它们左右。

第二,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首先,我们的时间有限,万一在计划执行中出现什么插曲,也要保证要务得到执行。

其次,越是重要的事情,越需要更长的“整块时间”。碎片化的时间,很难集中精力,也就很难产出真正有效的成果。德鲁克说,我们多数人即使在同一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做一件事,也不见得真能做好。更不要说在同一时间内做两件事了。面对众多杂务,一次做好一件事,恰恰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好方法。但如果像是莫扎特那样能同时写好几个曲子的天才,就随意了。巴赫、韩德尔、海顿等人,也都只能一个曲子完了才写另一个。

第三,摆脱昨天。

要“出新”,必须从“推陈”着手。摆脱过去不再有价值的过去,对于做好今天的事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里面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过去一直做的,没有价值的事情停止;比如,天天用手机刷单词,但因为没有实际应用,结果刷完忘光。二是别被过去的经验束缚了手脚。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一个员工入职了,做事方式和公司格格不入。问原因,说是过去一直都是这么做的。问题是,你已经不在过去的公司了啊?

德鲁克认为,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无人可教。

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实践,一种不断的自我挑战,去探索新的路径。需得扎扎实实的努力,试图走捷径或者拿别人现成的东西往自己身上套是没有出路的。

最后,就用老爷子的一句话收尾吧,那就是——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是毫无意义的资料。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永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