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通宝,为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始铸,钱文楷书,含瘦金体风韵,制作精美,直读光背。
小平径2.5--2.6厘米,重3.8克
折二径2.8-2.9厘米
折三径3.0-3.3厘米
另有篆书泰和重宝存世。早期重宝折十型钱直径4.6厘米,重38克,真实等于10枚小平钱的重量,后期折拾钱径4.4厘米,重15克,减重厉害,实为虚值大钱。当十型大钱钱文有粗字版与细字版之别。
泰和通宝钱不分何种均不多见。
泰和通宝,“瘦金体”遗风?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有理有据的:
据历史记载,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年)喜书法,精绘画,知音律,善属文,诗词等艺术之造就非凡。元人,燕南芝庵《唱论》将其与历史上的唐玄宗、后唐庄宗、南唐后主、宋徽宗并成为“帝王知音者五人”。清人徐釚《词苑丛谈》卷三甚至认为章宗“南唐李氏父子之流也”。从这里就可以认识到金章宗是一位文人雅士,崇向儒家艺术文化程度很深的皇帝。
金章宗完颜璟
顾恺之《女史箴图》续汝帖为金章宗题跋书文,仔细欣赏,会发现其笔迹神似宋徽宗的字体,前人更是很难分辨的出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字都认为是来自于徽宗之手。但是,后来经过一位日本辽、金史专家外山军治的仔细辨认下,确认它出自金章宗完颜璟之手笔,盖因箴文中“恭”字有二个点之缺笔,外山氏认为是避章宗父允恭之讳。这样解释是十分合理的,因为金章宗本身就习于瘦金体,且若为徽宗题跋,则此字为错字,不符合常理。
那么,金章宗时代发行的“泰和通宝”是否有可能就是他的书法呢?
《金史。食货志》:... (泰和)四年八月[1204年8月],定从易钱法..... 后铸大钱,一值十,篆文曰〝泰和重宝〞,与钞同行。...。
《续通考。食货》:系于五年八月。重宝廊细肉深,篆如玉箸,或谓金学士党怀英书,对读,素背。
宋徽宗在他的书画中,常有他的“御书”或花押签名,但是金章宗却很低调,他虽然喜欢收藏一些前朝的字画并加以题跋,但未见过有他的花押签名字。
我们再把金章宗的书文和泰和通宝的文字等来互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特点均有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等等相似之特征。
然而,如再跟宋徽宗书法相比一下,在宏观趋势之下,虽笔迹是很像,但精神仍缺了些。也就是说章宗书法尚欠宋徽宗瘦金体那种清奇孤傲之气。
金章宗工书画,仿宋徽宗瘦金体几乎可以乱真,如唐《李太白上阳台》有人认为徽宗跋,实为章宗书也。
章宗尤嗜法书名画。靖康事变,汴京陷后,宋内府名画流失在金国府库中,后为金章宗鉴赏题跋盖印。所见其著者如唐摹《右军此事帖》,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五代关同《秋山平远图》,宋赵干《江行初雪图》皆有章宗藏,钤《明昌御览》印。
宋徽宗宋内府所藏书画,皆钤“宣和七玺”,金章宗也仿效宋徽宗制作“明昌七玺”,并上文“瘦金体”题跋。
再说到钱币上,以摹学宋徽宗之钱币书文,如北宋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瘦金体书法,在自己发行的钱币上搬用“御书”,自然是情有可原。
宋徽宗的“曾外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很喜欢把金章宗与宋徽宗拉在一起。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中说,金章宗完颜璟的母亲,是宋徽宗公主的女儿。汴京陷落,宋徽宗二十一个女儿被金人掳走,为妾为娼,在北国又生八女。到底留下了多少混血外孙曾外孙,不知道。
据《金史》记载,完颜璟母亲孝懿皇后,徒单氏,因祖上勋业而为太子妃。虽非金枝败叶,亦是大家闺秀,有良好的教养。
璟父完颜允恭是一位大画家。“性好丹青,善画人马,学李公麟,獐鹿最工,墨竹自成一家,虽未臻神妙,亦不涉流俗。”元人王逢曰:“金家武元靖燕徼,尝诮徽宗癖花鸟。允恭不作大训方,画马却慕江都王。”
完颜璟青出于蓝。史称:“章宗聪慧,有父风,属文为学,崇尚儒雅,故一时名士辈出。”章宗有诗云:“五云金碧拱朝霞,楼阁峥嵘帝子家。三十六宫帘尽卷,东风无处不扬花。”乾隆皇帝风雅自命,写诗四万首,却找不出这样好的句子。
这种“血脉关系”加上二人都精通音律、都喜欢类似现代高尔夫球的“捶丸”游戏、都宠爱姓李的女人,一个叫李师师,一个叫李师儿、都极为擅长“瘦金体”,因此金章宗完颜璟也被后人称之为宋徽宗的“转世灵童”。
宋徽宗赵佶
不得不言:中国文化魅力四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愧是古代文明的明珠,而中国古钱币更是观其一斑最好的凭借之一,令人如痴如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