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饭这件事上,没有人能“卷”得过中国人。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八大菜系,七十二种烹饪技法,菜式精美繁复,口味千变万化,仅川菜就有二十四种味型……爱吃、会吃,几乎刻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
如果说,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华美食的参与者与推动者,那么,每一代名厨则是中华美食的引领者,不光代表了每个时代烹饪技艺的最高水平,也在推陈出新中,让中华传统美食持续焕发生机,走向世界。
近日,福布斯中国携手全球百年酱料品牌李锦记,推出“福厨·中国味弘扬传承奖”,向在传统文化和烹饪技艺领域潜心钻研、不断创新的杰出主厨致敬,共有八位名厨获得此奖项。
他们之中,有人潜心钻研特定食材,譬如北京烤鸭守艺人袁超英和蚝文化推广第一人陈汉宗;有人坚守菜系百年味道,譬如中国御膳大师赵新林和成都家常味大师温星;有人致力于传统菜肴的味型创新,譬如云南菜“烹饪艺术家”刘新和专注于川菜味型研究开发的“菜痴”彭建伟;也有人走在时代前列,擅长将传统风味与现代技法相结合,譬如赣菜大师吴贤明和新派融合川菜大师赵志新。
借此机会,十点人物志采访到了八位大师,与他们聊了聊食物背后蕴藏的情感与文化,以及从厨这些年的坚守与突破。
01.一种食材,百种滋味
制作一只传统挂炉北京烤鸭,统共分几步?
做了四十余年北京烤鸭的袁超英认为,三十一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在原料的选择上,他只用和养鸭基地合作的特级填鸭,因为填鸭表皮光洁,肉质肥美;鸭子入炉前,要经历烫胚、挂糖色、晾胚、塞堵、灌汤、再挂糖色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确保去腥留香;烤制时,他坚持用烟清火硬、果香浓烈的枣木,旁人一般烤45分钟,但他却要烤70分钟,为的是让油脂渗透到鸭皮与鸭肉之中,使鸭皮酥脆,鸭肉不柴。
如此这般操作下来,袁超英的烤鸭香气醇厚,片之前,鸭身红润油亮,片之后,鸭皮落地而碎,鸭肉鲜嫩多汁,吃完盘子干干净净,不留一丝油渍。
袁超英和他的北京烤鸭
袁超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被分配进全聚德饭店工作,由此与厨师一行结缘。袁超英坦言,起初入行只是为了谋生,时间久了,才渐渐品出个中乐趣。多年来他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练就了一手烤鸭绝技,如今是北京嘉里大酒店海天阁的烤鸭掌门人。
为了将烤鸭的精髓发挥到极致,袁超英坚持工序繁琐的传统烤鸭工艺,在追求效率的当下,时常显得格格不入。业内常有误解和质疑的声音,袁超英刚开始听到也觉得委屈,但冷静下来想想,再和食客们聊两句,他就把这些话抛到脑后了。
做餐饮不是一次性的生意,袁超英有许多跟随他几十年的老食客,也有老饕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只为尝一口袁氏烤鸭,“食客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底气”。
与袁超英潜心研究烤鸭类似,人称“蚝爷”的陈汉宗,将生蚝这样食材也做到了极致。
陈汉宗是广东汕尾人,早年在国营酒店做总经理,38岁辞职下海创业,进入餐饮行业。聊起中年改行的原因,陈汉宗回忆,这其中既有对人生兴趣的追寻,也有现实的考量,“想做点喜欢的事,也想帮家里的兄弟姐妹解决就业问题”。
一开始,陈汉宗做的是汕尾的家乡菜,但他很快发现,汕尾盛产的生蚝是一个金矿,能够延伸出无数种菜式。在法国这样的吃蚝大国,生蚝被誉为“贵族美食”,无论是生吃配酒,亦或是打碎了做成蚝汤,都颇受欢迎。
陈汉宗转而专心研究生蚝,思路大胆先锋,从中西合璧的蚝菜佳肴“蚝门九式”,到蚝粽子、金蚝腊肠、金蚝月饼等风味食品,他以一己之力,开创了蚝的上百种吃法,被誉为“蚝界泰斗”、“中国蚝文化推广第一人”。
陈汉宗和他的生蚝美食
二十多年,只做一件事,枯燥吗?陈汉宗的答案是,“乐在其中”。他把生蚝与中国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将生蚝当成艺术品打磨,还带着蚝粽子、金蚝月饼等中国生蚝美食前往法国、澳大利亚等吃蚝大国交流,得到了当地名厨的一致赞叹,“他们觉得很惊艳,说想不到生蚝还可以这样吃”。
在陈汉宗看来,生蚝堪称宝藏,“既可以做菜,也可以做成蚝油,好的蚝油会给菜式提鲜,带来惊艳的味道”。平时在工作中,陈汉宗喜欢用李锦记的蚝油。李锦记于1888年创立,最初是广东南水镇一间卖煮蚝的小茶寮,创始人李锦裳先生某天煮蚝时忘了关火,待想起时,锅里的蚝水已经熬成了浓稠鲜美的蚝汁——世界上第一瓶蚝油由此诞生。
“李锦记可以说是蚝油的发明者和倡导者,把生蚝的鲜美发挥到了极致,让人们的味蕾获得了更丰富的体验”,陈汉宗道。
02.一个菜系,百年传承
当下,快餐、速食和预制菜风靡,想吃到一道新鲜现炒的传统家常菜,竟成了奢侈。
成都家常味大师温星是第五代成都人,自2004年在成都西郊创办芙蓉凰餐厅以来,温星坚持做传统家常炒菜。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如今说到川菜,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大麻大辣的火锅、串串,但在温星看来,传统川菜的味道和做法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要传承川菜,就应该完整体现川菜的24种味型,而不是只做麻辣口味的菜式。
四川多移民。温星的奶奶是上海人,爷爷的祖籍在广东,外公外婆都是成都本地人,因此,在温星儿时的记忆里,家里餐桌上的菜式复杂多变,口感层次丰富,称得上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为了守住传统川菜味型丰富的特点,温星花了很多心思。开店二十年,店里用的泡辣椒、泡姜和豆瓣辣酱都由他亲手制作。按照老祖宗的规矩,每年入夏后,头伏泡海椒,三伏做豆瓣,白露做泡姜,精确掌控时间,使用最新鲜应季的食材,入坛后封存于温度低、湿度大的青城后山基地,才能让泡菜的风味得到充分释放。
温星在青城后山基地做泡菜
开业头三年,温星的餐厅人气平平,顾客多是老年人。年轻人习惯了快餐和重口味的火锅、串串,费心费力的家常菜反倒没那么受欢迎,这令温星深感挫败。
失落时,温星也有过自我怀疑,想“扔下一切去山里住一阵子”,但往往住不了几天,他又回到餐厅,回到厨房,因为“放不下”——这其中既有对家人、员工的责任感,也有一种使命感,他想守住记忆中的家常味。
事实证明,温星的坚持是正确的。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饮食口味的返璞归真,芙蓉凰餐厅逐渐走红于网络,凭借对经典川菜味型的呈现饱受赞誉,赢得了广大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如今已经是成都传统川菜领域的招牌餐厅。
所谓对菜系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味道,也包括传承菜肴背后的悠久文化。
中国御膳大师赵新林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服务学校,后进入北京丰泽园工作,师从鲁菜泰斗王义均,从2001年开始做宫廷菜,目前是北京著名御膳餐厅白家大院的行政总厨和常务总经理。
在赵新林看来,宫廷菜历史悠久,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有了帝王就有宫廷,有了宫廷就有宫廷菜,宫廷菜广收博取天下万物中的稀世之珍,代表了每个朝代饮食的最高水平,老百姓能以宫廷菜为切口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赵新林为菜品装盘点缀
为了呈现宫廷菜的精髓,赵新林会认真研读古代宫廷菜谱,“清朝皇帝吃过什么菜、用了多少佐料、花了多长时间加工,都有明确的记录”,也会遵循古书记载的宴请模式,设计宫廷宴。
但在研究的过程中,赵新林发现,既不能忽视传统,也不能照搬古籍,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饮食水平也在进步,古时候的菜肴不见得完全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口味。
正当业内对此一筹莫展时,赵新林的一番话破了局:“既然御膳是当时社会饮食的最高水平,那么今天的御膳,无论是食材、造型,还是配套的礼仪,也应该做到当下最好。具体到每一道菜来说,外形和宗旨不要脱离原意,背后的历史典故不要篡改,但是口味和食材可以提高。”
基于这个原则,赵新林重现了宫门献鱼、龙井虾仁等御膳名菜,还将二十四节气、宫廷文化与菜品、礼仪、服务、环境融为一体,研发了应时应景的“时令宫廷菜”,使宫廷菜成为了中餐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曾获得法国国际美食排行榜大奖。
赵新林的宫门献鱼
真正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取舍有度,顺势而为,在延续经典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才是传承的真谛。
如同李锦记,虽因蚝油闻名,但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了解大众和时代的需求,陆续推出了李锦记蒸鱼豉油、李锦记XO酱、李锦记薄盐生抽等多款经典产品。赵新林笑着说,他平时工作中使用到的李锦记调料,多达20多种,“宫廷菜讲究‘二纯’,即用料纯、调味纯,李锦记的调料能帮助我们调出好的味道,对厨师来说助力很大”。
03.旧味焕新,引领风潮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五味的调和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追寻的完美状态。
专注于研究川菜味型的彭建伟有一个绰号,“菜痴”。他是成都云起食餐厅的主理人,以川菜口味的创新开发闻名,擅长在保持菜肴传统本味的基础上,加入新食材,碰撞出惊喜的味觉体验。
彭建伟的拿手菜之一,藤椒安格斯牛肉粒,便选用了传统川菜中不曾用过的食材——安格斯牛肉,辅以青花椒和葱末,沿用川菜的手法烹饪。牛肉粒的奶香,配上青花椒的爽麻,既符合传统川菜中的椒麻味型,又有不一样的风味,一经推出就成了镇店名菜,颇受食客欢迎。
彭建伟的藤椒安格斯牛肉粒
一道好菜的背后,少不了千百次的试验。为了研发出更多创意菜品,彭建伟365天全年无休,每天第一个到餐厅,最后一个离开,连梦里都在做菜,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把梦里的菜谱记录下来。
长时间站立炒菜,彭建伟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的职业病,站久了腰疼得厉害。他的应对方法是在前厅和厨房来回跑,腰疼了就去前厅和顾客们聊聊天,问问他们对于菜品的建议,疼痛缓解了再回到厨房,继续忙碌。
在彭建伟看来,勤奋是厨师必不可少的品质。从业超过30年,有“川菜大师”之称,他依然每天坚守在烹饪一线。谈起背后的原因,彭建伟的回答很朴素,“大师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还是喜欢美食,喜欢做菜,看到客人吃得高兴,我就有成就感”。
彭建伟试验新菜
对传统菜系味型的创新,不光能带给食客更多口味上的可能性,有时候也会改变一个菜系的命运。
被誉为“滇菜入京领军人物”的刘新是云南昆明人,从小被奶奶带大,奶奶做得一手好菜,刘新耳濡目染,也对烹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年,刘新学习的是粤菜,后来成为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厨,在职业巅峰期辞职创业,却遭遇失败,几乎血本无归。
在事业最艰难的时候,刘新想起了小时候奶奶教他做的破酥包,一道云南玉溪地区的传统小吃。靠着小小的包子铺,刘新重振旗鼓,逐渐走出困境,2001年左右离开昆明,来到北京做云南菜,致力于扩大滇菜的影响力,如今是北京泓0871臻选云南菜的主理人,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誉为“把握云南菜命脉的烹饪艺术家”。
刘新在采菌
刘新认为,对云南菜味型的创新和改良,是让云南菜走得更远的关键。“云南物产丰富,但原始的云南菜做法比较简单粗暴,像西双版纳这种气候湿热的地区,由于过去缺医少药,少数民族会通过在食物中加入香茅草、薄荷等食材来进行食疗,起到消炎清热的效果”,刘新分析,“内地人是不适应的,早年一些旅游团去西双版纳吃当地菜,头两顿还觉得新奇,酸酸辣辣的,第三顿就受不了了,还有人吃完拉肚子”。
为了改变人们过往对云南菜“脏乎乎、油乎乎、黑乎乎、辣乎乎”的刻板印象,刘新决定,博采众长,将云南的食材与其他菜系的烹饪方法有机结合,“比如我们改良过的云南破酥包,融合了山东酱肉大包、广东叉烧包、新疆烤包子的技术,一推出大家就觉得非常好吃,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引来很多人效仿”。
刘新的破酥包
刘新提到,破酥包想要好吃,馅料必须浓郁多汁,他的秘诀是在馅料中加入用李锦记蚝油制作的面捞芡,“因为李锦记的蚝油在咸度和鲜度上都刚刚好,能恰当地展现食材本身的优点,为菜品叠加出非常好的复合味道”。
从早年学习粤菜时,刘新便在使用李锦记的调料,深感李锦记能帮助厨师在风味上创造更多可能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都在用李锦记?李锦记对菜品稳定性、色泽口味上的助力,确实是非常明显的”。
04.海纳百川,与时俱进
菜肴是生活的产物,将经典风味与先进技法相结合,才能为传统美食注入生命力。
吴贤明是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赣菜大师,擅长将传统经典风味与时代先进烹饪技法相融合。在他看来,烹饪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见证,因此,厨师对食材要有敬畏之心,要视每一道菜肴为作品。
“一个优秀的厨师其实是一个杂家”,吴贤明说,“不仅仅要懂自然、地理、美学,明物理,知化学,会解剖,还要懂得中医药理和动植物学、营养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此才能将中华美食变成艺术品,给食客带来滋养”。
吴贤明研发新菜品
从厨四十余年,历经了中国餐饮改革,吴贤明格外重视学习,一开始买不起专业书,他就去新华书店看书,在专业领域不断提高自己。持续、专注的学习,令吴贤明对食材分布、季节出产等各方面的认知得到了长足发展,所有的烹饪食材到了他手中,能够知其性而烹之,产出应时应季应景、有风格特点的佳肴。
工作中,吴贤明尤为注重食材的新鲜与健康,善于用先进的烹饪技法、新的调味方式与食材相结合。一道江西名菜鄱湖鱼丸,他带领团队反反复复做了近80次实验,精确到每一颗鱼丸的大小克数、盐的比例、Q弹程度、味道浓淡。他还参与了《中国赣菜》一书的编写,为赣菜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赣菜先锋领军人物”。
吴贤明的鄱湖鱼丸
而川菜大师赵志新认为,当下餐饮环境对厨师要求越来越高,不光要善烹饪,还要懂人心。
从1986年入行开始,赵志新先后在芙蓉餐厅、北京长城饭店、四川宾馆等知名餐厅就职,既精通传统川菜,也擅长新派融合川菜。
谈起创新,赵志新的核心理念是,在把握川菜传统味型的同时,提升烹饪手法,并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量身定制菜品。“聚会、宴请、商务的菜品形式应该有所区别,针对老年人和年轻人,菜品口味也要有变化,菜品的外观和餐厅的灯光、装修也需融合起来”,赵志新说。
赵志新研发新菜品
作为川菜代表出国交流时,赵志新也会重点考虑外国食客的接受度,以及菜品推广的可行性。
幸福炝锅鱼是赵志新的拿手好菜。这道菜是1958年毛主席来成都幸福餐厅开会时,大加赞叹的一道名菜,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赵志新出国交流时经常做。
但他并非完全复刻传统,而是因地制宜,有所创新,比如在菜品中加入李锦记的红油豆瓣酱、蚝油和生抽,使其味道更加丰富,又在铺满鱼身的海椒中加入李锦记的风味豆豉酱,降低辣度,增加香度,让不吃辣的人也能接受,很快引发了当地中餐厅的模仿热潮。
赵志新的幸福炝锅鱼
除了口味适宜,赵志新认为,易于获得原材料,也是这道中华名菜能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原因,“我所用到的李锦记调料,在国外都是很方便能买到的”。作为全球化运营已超过百年的调味品企业,李锦记现有超过300款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将中国味送到世界餐桌,为中餐出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05.百年品牌,闪耀中餐
如今,中国的餐饮业竞争激烈,更新换代快。谈到如何冲出重围,始终在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品质”是被多位大师提到的关键词。
136年来,李锦记同样坚守品质初心,是行业内唯一满足全球最高标准的酱料品牌,品质经得住严苛的太空环境考验,从2012年到2024年,11次登上太空为中国航天员提供航天饮食保障。
自创立起,李锦记便秉持着“务实诚信、思利及人”的企业价值观。吴贤明常借用“思利及人”的概念教导徒弟们,“每个厨师都要重视菜肴对他人的影响,要给食客带来好的滋养,作为食品工作者,首先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而李锦记的酱料,它的安全性我是非常放心的”。
温星记得,早年刚开始做餐饮时,使用李锦记的调料,是一家餐厅有品质的标志,“那时候在成都,用李锦记的都是高档餐厅”。后来李锦记走进千家万户,温星也把店里的蚝油、生抽和甜面酱都换成了李锦记的产品。
用了十多年,温星觉得李锦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优质且稳定,“从来不会说这批货是这个口味,下批货味道又变了”,毕竟调味品稳定,才能保证菜品质量。
赵志新出国交流时,除了传统名菜幸福炝锅鱼,另一道由他自创的玉环凤尾虾也颇受欢迎。“这道菜的主要食材是虾、黄瓜和生菜,加入李锦记的蒜蓉辣椒酱和豆瓣酱,其他什么调料都不放,做出来的菜很漂亮,口味酸酸甜甜的还带着一点辣,后来好多中餐厅的老板都在卖这道菜,说卖得特别好”,赵志新说。
在赵新林看来,李锦记丰富的酱料,为厨师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发挥空间,“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很快,要求厨师也得不断推陈出新,李锦记这些年也在持续创新,多样的产品给了厨师很大的助力”。
谈及当下厨师行业面临的挑战,几乎每一位大师都提到,市场对厨师的要求更高了,光有烹饪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知识,有审美,对市场和流行趋势有洞察,这就要求厨师们不断学习,不能闭门造车。
自今年起,李锦记启动了“了不起的中国味”全球弘扬计划,以“名菜、名厨、名店”为核心,致力于弘扬优秀厨师,提升名厨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希望厨师”公益项目,为行业注入新活力,同时,以李锦记厨师汇为平台,深耕数字化,分享行业知识技能,助力厨师成长与提升。
2024年李锦记“希望厨师”广州班开班仪式
赵志新认为,李锦记为厨师团体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我们当年做学徒时,只能去师兄、朋友家互相交流学习,而李锦记这些年经常组织座谈、考察和线上教学,让厨师有机会去国内外学习,实现不同菜系、不同国籍间的交流,拓宽厨师的眼界,这对厨师的个人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除此之外,吴贤明认为,厨师的社会地位也亟需提升。“厨师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别人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在工作,别人欢聚一堂的时候,我们也在工作,给予厨师更多的肯定和尊重,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这个行业,我们的国家才有更多厨师人才”,吴贤明说。
李锦记“希望厨师”项目中,老师在向学生传授技艺
无论是李锦记,还是活跃在一线的名厨、烹饪大师,将承载着百年历史底蕴的“中国味”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是所有人共同的愿望。
传承是个宏大的命题,但具体落实到每一天该怎么做,各位大师的答案,最终汇成了朴素的一句话:善良做人,踏实做菜,对食物保持敬畏之心,让中华美食生生不息。
声明:以上内容是商业合作内容,用于调研的部分/全部数据来自合作方和第三方,相关观点及结论均基于以上数据研究得出,不作任何投资指引和参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