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欲杀刘伯温的前夜,马皇后派人给刘伯温送去水果。刘伯温打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只见果篮之中赫然放置着两颗枣和一个梨。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彼时的刘伯温步入花甲之年。
想当初与朱元璋打江山,危机困苦在所难免,那时候的刘伯温从容洒脱不惧艰险。而今天下太平了,和平年代的官场斗争却让他身心俱疲。
对于刘伯温,很多人通过民间小说作品了解到。演义中将刘伯温描写得神乎其神,“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真实的刘伯温虽然没有小说演义那样神乎其神,但他的确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他的才学不在某条计策,而是为朱元璋制定战略方针。
朱元璋手下猛将如云谋士众多,但能跟上他思路的人不多,刘伯温就是其中之一,故此朱元璋给予刘伯温“吾之子房”这样高规格的评价。
众所周知,洪武初期,虽说天下太平,但是官场上的斗争异常激烈,刘伯温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他属于浙东集团。
洪武初期淮西勋贵集团与浙东集团斗得不可开交。淮西勋贵集团以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为首,浙东集团以刘伯温为首。
之所以断定刘伯温必败,因为淮西勋贵集团背后的真正支持者其实是朱元璋。
刘伯温的刚正不阿朱元璋是清楚的,他的才能朱元璋更是了解。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备受重用才是,朱元璋为什么反而压制甚至打算处死刘伯温呢?
原因有很多。其一,淮西勋贵集团与浙东集团的斗争结果注定朱元璋会站在自己老乡这一边,纵然刘伯温有千般好,但朱元璋更多倚仗的还是自己的亲信。
其二,涉及更深层次的争夺,那就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得到权力后皇权愈发不可侵犯,而刘伯温有宰相之才,在朝廷上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一点必然成为朱元璋的打击对象。
其三,胡惟庸的挑唆。
胡惟庸作为淮西勋贵集团的主要任务又是正牌的丞相,他与刘伯温素来不合,为了排除异己胡惟庸经常在朱元璋耳边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印象越来越差,最终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有句话说得好,冤枉你的人比任何人都明白你有多冤枉,就像朱元璋,作为开国之主他难道看不出胡惟庸的小心思,就只听他的一面之词?
当然不会,这是有意为之更是互相制衡,到最后无论哪一方吃亏,最后的胜利者只能是朱元璋。
时间来到洪武四年,朱元璋对刘伯温起了杀心,可毕竟是曾经同生共死的老战友,朱元璋也不可能说杀就杀,但还是露出一些意图。
这种意图被马皇后所察觉,这位连朱元璋都忌惮三分的皇后在群臣心中的地位很高,她知道刘伯温的功劳,不忍心看到兔死狗烹的事情发生,在朱元璋欲下杀手之前给了一些提示。
这天,马皇后身边的侍女捧着果篮来到刘府,表示这是新采摘的新鲜水果,皇后特意送给刘大人品尝。
他们都是人精,通常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更何况刘伯温这样聪明的人。皇后为什么突然送给自己水果,这是不正常的,唯一的解释是这些水果另有寓意。
刘伯温打开果篮,里面装着两颗枣子和一个梨,他苦笑一声瞬间明白了马皇后的意思。夫人不懂其中含义,出言问道“皇后这是什么意思?”
“枣梨,枣梨,早早离开啊,看来我们的皇帝已经容不下我了。”
马皇后善意地提醒刘伯温不得不重视,不久之后,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这正是皇帝想看到的,几乎没有太多考虑,朱元璋批准了他的奏请。
然而,刘伯温是不甘心的,朱元璋和胡惟庸也不会因为他告老还乡而放下戒备。
洪武八年,刘伯温离朝四年,心情郁闷的他患上了病,朱元璋得知派人逃亡,可他偏偏指派胡惟庸探望,两个老冤家互相看不顺眼,说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病情不是很在意,甚至打算让他病情加深。
服用了胡惟庸带来的药物,刘伯温身体不适,向朱元璋说明原委,但后者冷漠的态度让刘伯温彻底寒心。
此后,刘伯温身体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向儿子交代后事后辞,享年65岁。
参考信息:趣历史网: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篮水果 刘伯温见后为何选择告老还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