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响起归家的信号。”
以为离开家乡,到更远的远方,可以摆脱千篇一律的日常,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找到更好的自己——风景看到了,自己也长成更强大的模样,却在某一瞬,被一个熟悉的波长和频率击中,心房塌落了一块。
风呼啸而过,念想喷涌而出。于是,声以作舟,渡我回乡。
福建漳州东山岛自媒体人黄舒琪做的就是以声为舟的事。
淅淅沥沥,是雨滴轻打老瓦的声音;
嗒嗒嗒嗒,是脚踩缝纫机的声音;
突突突突,是小艇赶浪的声音;
嘿——哈,是武者耍姑娘槌耍到酣处的畅快之声;
哗~~~,是双面海海水交汇之声;
叮叮当当,是叫卖人的轻巧引子,“麦仔膏~”“青草粿~”朗朗传开……唾液汩汩而动。
还有,呼~呼~,当站在岬角的黄舒琪向天探出麦杆,风扯动她的衣角,振振有声。
“我想找一个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家乡,声音是一个大家一直都在接触,但是又常常忽视的元素。我觉得,‘看’有时会受空间限制,但‘听’是能穿透空间的。”
黄舒琪经营“东山声音图鉴”——视频号“有关is”已经半年多。
49支短则19秒、长不过两分钟的短片里,她出现在东山的田陌、街巷、寺庙、老店、市场、海岸、灯塔等各个角落,手中的麦既递向山风海涛,也递向手艺人、唱戏的人、做买卖的人、赶海的人……
虽然黄舒琪将声音定为主角,但“声色飨宴”的圆满,她也考虑到了。
轰,浪峰驼着冲浪的人来了;
唰,银被拉成丝,在手艺人的指尖绕转成吉祥如意的祝福;
叮叮咚咚,古雅的潮音攀着宫灯缭绕而上、又从琉璃窗倾泄而出……
层出不穷的声响,有滋有味的生活,一页又一页散发着清新朝气、文艺潮气的“东山声音图鉴”,集成了福建这座第二大岛的“自然+风物+人文”图鉴。
此中的丰富和细腻,《听见这片海》引来对岸诗人杨牧的《我从海上来》作回应。
那些反而好像是前生的幻想
当我偶然行过春潮澎湃的外乡
一点点歌曲在野地里传播,随风飘摇
陌上并列着三两只倾斜的箩筐
于是, 在旧城楼的一隅我不期然
与你相遇,犹豫的神色匆匆
匆匆向水声强烈的地方飞散
我感觉到布幡和车轮的交击
在前方,许多事件在我还没有
经过的道路上发生如同必然
潮水在背后涌动,更远是岛
是喧闹的渡头,市集,寺庙
更远更远的是海
——《我从海上来》
杨牧是台湾花莲人,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身份,影响后进无数。在太平洋的涛声中长大的他,字里行间总带着缥缈的水气,细细感受,还能触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云脚。
《我从海上来》中提到的“喧闹的渡头,市集,寺庙”,这“前生的幻想”,也许就是他年少时在家乡听到的、触到的一切。
从“海上来”的杨牧,曾漂洋过海到异国生活多年,数十年后,又回到家乡教书育人。轮回复归的诗歌,轮回复归的人生。诗歌与人生如此契合。
黄舒琪也曾离开过东山岛。在外打拼时间越久,对家乡和亲朋的思念越浓烈。既然思念排不开,那就回乡。
但回乡并不意味着就是回到安乐窝。“离开家灵魂无处安放,待在家肉身无处安放”,是许多青年面对的艰难抉择。黄舒琪也曾经困扰过。
如何留在家乡做喜欢做的事,又能养活自己呢?
黄舒琪花了几年时间攒经验、攒资金,今年五月底终于将“有关is”从念想变成了现实。她邀来5名同样爱乡的东山伙伴,一起用声音写东山的“乡愁”,用乡愁之声召唤天南海北的游子,希望更多年轻人回乡,一起来创造青春的东山。
万事开头不易。黄舒琪和伙伴们听到不少质疑的声音,但他们想在这座古老的岛上开拓出年轻版图的目标是坚定的。
他们坚持做精品,做东山本地的精品。他们走遍全岛,关注一花一叶的变化,每一条短片都是内容真实、角度细腻、画面精美、声音讲究、文案清新,逐渐赢得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停留,喜爱和评论。东山人会在评论区里谈天说地,外乡人也会想起自己家乡的人和事。如今,“有关is”已经有了两百万的点击量。
每一次收集声音,黄舒琪就更爱东山一分。
“有一次,我们结束拍摄离开渔船,渔民大哥们笑着跟我们道别。他们的脸庞又黑又硬朗,每个笑容都特别真,那种质朴一下就感染了我。每每想到,总是感动。”
这份感动,诗人余光中懂得:
与海为邻
住在无尽蓝的隔壁
却无壁可隔
一无所有
却拥有一切
最豪爽的邻居
不论问他什么
总是答你
无比开阔的一脸
盈盈笑意
——《与海为邻》(节选)
笑意透过声音传向四方。渡你,渡我。
编辑 | 陈亦阳
主编 | 张素桂
监制 | 王丽明
读完点个【在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