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闻言,顿时脸色煞白,自己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他一下子从屋里跑了出来,冲进雨里。此时的他感到愤怒又悲哀,看着迎面开来的一辆载货汽车,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
1916年的上海街头,21岁徐悲鸿失业已经整整3个月了。本就囊中羞涩的他已经好几天没吃过一顿饱饭了。为了填饱肚子,他甚至把父亲留给他的那件竹布长衫拿到当铺换两个铜板。
为了节省开支,他恨不得把一个铜板掰成两半,甚至每天只吃两顿饭。而所谓的一顿饭也仅仅是一个蒸饭团而已。
可即使这样节俭,在有着“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之称的大上海,还是常常饿肚子。那段时间,他时常独自徘徊在上海街头,步履维艰,心中凄苦。
直到一天,他收到一封北大教授徐子明寄来的信,一切仿佛才有了转机。
信里说的是为他介绍工作的事,让他拿着这封信去找商务图书馆负责对外联络的黄警顽。
黄警顽为人仗义,交际广,是个热心肠,听完徐悲鸿的介绍,马上拍胸脯说包在他身上。
果然,他一通电话,就让徐悲鸿得到个面试的机会。
面试约在第二天,主编亲自面试。徐悲鸿拿着几幅自己的手稿,早早来到会客室等待。主编看完他的手稿,很感兴趣,让他回家再多画几幅来。
人逢喜事精神爽,终于看到曙光的徐悲鸿脸上也难得的露出来笑容,夜以继日的作画,毫不觉得疲惫。
但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却不像他想的那么顺利,手稿交上去一个多礼拜了,却如同泥牛入海,毫无音讯。
徐悲鸿眼见最后的一点钱也要被用光了,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他实在等不及了,终于鼓起勇气,迎着风雨,再次来到主编的办公室打听消息。
不料,上次还笑容可掬的主编却突然态度冰冷,说:“徐先生,实在抱歉,我们三位主编,只有两位通过了,还有一位无论怎么说就是坚持不同意,我也爱莫能助。”
说完,就把他的画卷还给了他。
徐悲鸿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
他咬紧牙关,发疯似的朝门外跑去,天色阴沉沉的,雨越下越大。
徐悲鸿就这样在急雨和雷电中奔跑着,饥寒交迫让他感到绝望。此时的他既感到愤怒,又感到悲哀。看着迎面开来的一辆载货汽车,突然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脑海中出现。他想迎头冲过去,可就在这时,他脑海中想起了帮助过他的朋友黄警顽,想起了父亲临终前对他说的话:“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要挺起脊梁,勇敢地活下去,家里就靠你了!”
于是,徐悲鸿又赶紧收住了脚步,决定死前先向黄警顽作一诀别。
回到商务印书馆,看着正在忙碌的黄警顽。徐悲鸿神情凄楚,强打精神向黄警顽告别:“黄先生,我、我无言见江东父老!在上海,我举目无亲,只有你一个朋友了,我、我走了!”他哽咽着把话说完,用衣袖擦了擦泪水,便扭头快步走出店堂。
黄警顽还以为是他想念母亲了,想暂时回家乡屺亭桥看看。所以,黄警顽并没有介意,也就没有细问。
可当徐悲鸿的身影消失在店堂外以后,黄警顽突然想起他说话时的神态,进而想到他一直找不到事做的处境。
顿时吓了一激灵:“糟啦!他会不会自寻短见?”
于是,立刻丢下手中的活计,撒腿就往外跑。从四马路一直追到外滩,终于在一个码头附近的黄浦江边发现了徐悲鸿。
由于怕发生意外,黄警顽并没有大声呼唤徐悲鸿,只是轻脚快步向徐悲鸿背后迅速跑了过去,徐悲鸿就这样得救了!
回到住所,心地善良的黄警顽十分同情徐悲鸿的遭遇,绞尽脑汁想替这位老乡解脱眼前的困境。
可他自己也是个每月只有十几块钱薪金的穷员工呀!能有什么办法呢?过了许久,他终于眉头舒展,豪爽地说道:“悲鸿,你不要发愁,从今天起,你就和我吃住在一起。”
黄警顽的仗义,让徐悲鸿很感动,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从此以后,他同黄警顽挤在一张单人床上,两个大人合盖一条薄而窄的被子睡觉。
几个月后,徐悲鸿的挂图《谭腿图说》被中华图书馆经理叶九如先生欣赏,在他的帮助下顺利出版,徐悲鸿换得30块大洋。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次的成功,徐悲鸿的路终于越走越顺,终成为一代大家。
此后的几十年,黄警顽和徐悲鸿的友谊也历久弥新。
正所谓,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解忧愁。就像登高时的一把扶梯,受伤时的一剂良药。它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只有真心才能够换来的最可贵、最真实的东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