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举办之际,《大唐国库》新书分享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行。
《大唐国库》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古代国库制度之作,从国家预算、会计审计、收支出纳、钱帛财物、府库调拨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唐代国库的机构、职能、制度和沿革,引用出土文物,挖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印证了古代盛世国库由繁荣到断层的嬗变,启动人们深层次思考大国经济命运。唐代国库制度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份极为宝贵的历史财富,对我国现行的国库制度研究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分享会以“王朝基石”为主题,作者葛承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退休教授)用文物结合史料,为现场观众深入解析大唐的王朝基石——国库制度,还原绵延近300年的国家财政如何决定着大国跌宕起伏的经济命脉。
葛承雍教授首先强调了国库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指出国库不仅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生命线所在。国库丰盈或亏损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兴盛衰败,是观察王朝经济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大唐王朝承袭隋制,大乱之后对国库管理尤为重视,不仅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条文,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国库制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葛承雍进一步指出,在唐代,“库”和“仓”开始有了明确的分工,“仓”主要储存粮食,而“库”则主要储存金银、丝绸等贵重物品。唐代的国库分为左藏库、右藏库和内库,三者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国家的经济稳定。其中,左藏库主要储存丝绸和钱币,右藏库则主要存放金银财宝。
唐代国库的管理相当严格,物品进出库都有一套规范的流程。例如,物品进库时会有专人核验御符,确保物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还需对物品进行称重并记录,以备日后查阅。这些国库的设立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保证了国家财富的安全,更通过真金白银的聚集维系着大国的经济命脉。大唐的真金白银——不仅是财富国脉的表现,也是财富积聚后钱帛财物管理制度的可视。大唐各级官府的钱帛库藏,既是国家金库的网络支脉延伸,也是向日本等周边国家传播的典范,从而成为世界财政史上的中华文明标本。
唐代国库制度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唐玄宗时期,通过整顿国库、削减食封贵族待遇、“括户”增加纳税户数、改革财政预算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朝廷成功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民生的富足。开元盛世期间,《新唐书》记载“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匹,布千三十五万余端”。国势空前,蒸蒸日上,国库收入大幅增加,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唐代国库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国家财富的积累,各级官吏的贪污腐败现象日益严重。虽然朝廷对贪污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但仍难以完全杜绝。此外,唐玄宗晚年的骄奢无度也加速了国库的枯竭。史书记载唐玄宗“以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唐玄宗任由受宠的杨氏家族消费,同时在边疆战争中耗费巨额金帛,导致国库空虚,最终使国家走向了安史之乱。经济上的富裕,掩盖了政治上的深层问题;而国势崩坏也造就了长安大唐国库坍塌的命运。国库,这个盛世的财富标志,随着政治上的颠覆而断层崩塌了。
在分享会的最后,葛承雍表示,这本书不仅详细记录了唐代国库的发展历程和管理制度,还深入剖析了国库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存在问题。本书文物与文献交相辉映,史料钩沉,图文并茂,为读者描摹出一幅国家财政经济的历史画卷,有助于启迪读者读史鉴今,既了解国库的重大影响力,以及古人创制与运行上的独特贡献,又提醒我们警惕国库存在管理不善的危害,是大众了解古代国库的首选读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