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癌症,总是让人心生恐惧。放射治疗(简称放疗)作为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常常引发患者及其家属一系列的担忧和疑虑。癌症患者李先生在接受放疗后,非常担心自己身体会给家人带来辐射,于是到门诊咨询:“放疗后,我需要与家人隔离吗?我还能跟家人近距离接触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了解放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放疗是如何治疗癌症的?

放疗是利用电离辐射如X射线、质子束、重离子束等治疗恶性肿瘤及某些良性病的手段。放疗可以分为远距离照射和近距离照射两种类型。

远距离照射,又称为“外照射”。使用放疗设备比如直线加速器、钴60治疗机、伽玛刀、X刀、质子重离子治疗机等来产生高能射线,射线从患者的体外进入到体内,照射到肿瘤区域,是临床常用的放疗照射方式。

近距离照射,又称为“内照射”。将放射源放入患者需要接受治疗的组织内、人体腔道内或皮肤表面的一种治疗方式。例如腔内放疗、组织间插植、皮肤敷贴放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放射性同位素(如碘131、锶89)治疗等。“内照射”特点是射线距离短,需要将放射源放在在肿瘤内部或者附近产生治疗作用。

“外照射”与“内照射”这两种照射治疗就像对一座城市发起进攻。有的部队是从城外攻进城内,这个过程就好比“外照射”;有的部队是直接空投到城内,从内部进行爆破,对敌人发起攻击,这个过程就好比“内照射”。

接受放疗的患者身体内会残留辐射吗?

判断接受放疗的患者是否带有残留辐射,要看产生射线的放射源是否一直留在患者体内,这取决于放射治疗的具体类型以及辐射源的性质。

“外照射”的放射源在患者体外,辐射只存在于治疗期间,当治疗设备关闭的那一瞬间,患者体内就不再有辐射。“内照射”的放射源是放置于患者体内的,会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内照射”的腔内放疗、组织间插植放疗、管内放疗、皮肤敷贴放疗,虽然在治疗期间放射源会被暂时性置于患者腔内或肿瘤内部,但是一旦治疗结束,放射源就会被移除,因此患者体内也不会再产生射线。

需要注意,“内照射”的放射性粒子植入和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等方法,其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放射源是无法被收回的,放射源会滞留在患者体内,这意味着它们会在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于患者的身体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辐射将逐渐减小。放射源的衰减速度取决于放射源的性质。

常见的放射源有如下几种

1.锶89,主要治疗骨转移。锶89进入人体后,到达骨转移灶的部位,通过发射β射线来消灭骨转移灶中的癌细胞。β射线的射程很短、穿透力差,在骨组织中的最大射程仅约3毫米,只需一块1厘米厚度的木板就能有效地阻挡绝大部分的辐射。因此,对患者周围密切接触的人群,比如患者家属、医务人员等的辐射危害可以忽略不计。此外,锶89具有高度的骨骼特异性,可以吸附在骨组织损伤或骨质破坏的地方,从而实现精准定位打击,所以,对于患者自身来说,骨转移灶之外的组织和器官受到的辐射量非常小。

2.碘131,常用来治疗甲状腺癌。它是一种β衰变核素,发射的是主要是β射线(99%)和少部分γ射线(1%),平均射程为0.48毫米,其最大射程仅为3.63毫米。进入人体以后,主要聚集在甲状腺里面。

3.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将微型放射源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的组织中,利用其发出的持续低能量的γ射线,使肿瘤组织接受最大程度的辐射,而正常组织不受损害或受轻微损伤。放射性粒子国内外使用较多的是碘125粒子,能量低、辐射半径小,在目标区域外短距离内衰减。超过8毫米时,90%以上的能量都已经消耗掉,超过17毫米时,基本上就没有能量了,因此,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损伤小。

放疗患者与他人共处的安全性

接受放射性粒子植入和同位素治疗的患者,在一定时间内体内带有辐射。然而,这种辐射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的风险是极低的。因为用于内照射的放射源射程都比较短,而且穿透能力有限,辐射量也会随着与患者的距离、患者开始接受内照射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所以,患者治疗结束后只要达到出院标准,就可以安心与家人一起生活,包括日常的接触、饮食起居等,无需过多担忧。

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因此,采取的防护措施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婴幼儿、备孕人群等,如果确实需要和接受粒子植入、同位素治疗期间的患者接触,建议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并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1~2个月内保持1~2米的距离),建议咨询相关科室的医生以获取更详细的建议。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 苏丽/文

来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杨沛、陈沂

一审:陈素玲

二审:黄新珠

三审:黄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