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喝粥的辩论可能是源于糖尿病患者的,而后又扩展到早餐喝粥好不好、对不对方面,似乎双方谁都没有讲明白可以喝是为什么,不能喝又是因为什么?

总有一些人说老祖宗传下来的,喝了几千年都没毛病,怎么到你们这就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了?这就是典型的无能之辈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样找到论点论据来说服别人而强词夺理的表现,试问:过去为什么喝粥?过去为什么一日两餐?,真正能吃上饱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心里没点数吗?

说到粥能不能喝的问题,其实这就不是一个问题,粥就是一种食物形式,只要没有变质就没什么不能吃的。

只能说“粥”该怎么喝才是问题。

首先把米说清楚了,后面的问题也就好理解了。

米、面等主食中除少量的蛋白、微量元素等外,可供人体利用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淀粉,形象的形容淀粉的样子就像由一个个珍珠穿起来做成的一条项链,当然这个项链要长得多,组成而淀粉长链上的一个个珠子我们称之为单糖。淀粉是不能被人直接吸收利用的,我们吃了淀粉食物,要在胃里被胃酸和胃中的淀粉酶逐步消化,就像用剪刀将穿珍珠的线从一个个珍珠间剪断,再进入肠道,在肠道中的酶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彻底分解为一个个单糖就可以被人体吸收、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说到糖尿病患者喝粥,有人说不能喝,喝了血糖更高。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但没说清楚。之所以说糖尿病病人不能喝粥的并不是因为粥的含糖量就比同等质量米做成的米饭高,而是因为这等量的米在煮成粥时,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加热处理,有一部分淀粉已经被破坏成一截一截的短链,这就好比珍珠项链被剪成了长短不等几截,所以吃进去后就很快被分解成一个个单糖,这个过程所花时间要比吃米饭后消化分解成单糖的时间要少得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喝粥时粥中的淀粉分解为单糖时间比较集中,例如半小时内全部分解完毕(这个时间仅仅是用于举例说明这个过程短暂,而不代表真实消化时间),而同等量的米饭要全部消化完可能需要一个小时或者更长一些,这就造成喝粥后短时间内大量单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高峰,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是不能承受之重,而因为米饭消化过程比较长,血糖上升要比喝粥缓慢得多,而且人体也有时间通过转运、代谢等降低血糖浓度,所以对于糖代谢系统的冲击就要小得多。照此看来,糖尿病人就本能喝粥了?也不尽然,像南方吃的水泡饭等,因米并未经过长时间沸煮,淀粉的完整性破坏不大,消化起来与米饭也差不多,所以喜欢吃点带汤水的也没什么问题。而且,因为汤水稀释了胃液,使得消化会变得慢一些,可能还有利于缓和血糖上升速度吧,但消化不好的人不建议常吃这类带汤水的食物。

“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的说法实际上对于现在的生活已不具备普适性了。这一点想必大家都能理解,不同工作、生活习惯的人对于饮食的安排有着不同的需求。

最后说说早餐喝粥好不好。

维持大脑正常生理代谢和功能所需的能量物质是葡萄糖,其他类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等都不是大脑的能量物质,所以只有有充足的葡萄糖的供给,大脑才能保持正常功能。

这么一解释,大家不说自明,早餐喝不喝粥?

当然要喝,首先学生是一定要喝的,因为读书主要是大脑在做功,所以没有糖的支持,光讲究所谓的营养了,吃了一肚子的蛋白、脂肪,消化慢,大量血液向胃肠集中,脑部供血量降低,再加上能量供应不足,难免会感觉大脑反应迟钝、犯困、提不起精神,就是因为,蛋白虽好可是非大脑所需。

老年人少吃一点粥也有好处,保证大脑能量供应可以避免因能量供应不足出现头晕眼花而致跌倒等意外。

当然,光吃一肚子粥肯定不行,需要根据工作性质辅之以适量的蛋白质食物,如鸡蛋、香肠等,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作为配餐也是必不可少的。喝粥获得糖,快速提供能量,蛋白、脂肪、维生素则提供每日生命新陈代谢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这些食物相互结合才能保证生命的健康并充满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