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5日,经美国众议院监督和问责委员会投票,《生物安全法案》(H.R.8333)以40票支持、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

不像Tiktok的听证会,整个草案讨论过程并不激烈,也没有什么戏剧化情节。关于《生物安全法案》的讨论短短十分钟就结束了,迅速进入到下个议程,现场主要讨论围绕在基因数据收集、美国国家安全风险云云。

5月16日一早,药明康德紧急回应:强烈反对未经正当程序的预设性且不合理的定义。现有业务不涉及人类基因组学业务,公司从始至终都不会对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构成国家安全风险。

通过的是法案最新修订版,里面主要有两个改动:一个是药明生物被加入到“受关注的生物技术企业”中,法案所涉中国公司变成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华大基因三家。另一个是美国药企和药明的合作期限最迟到2032年,在此之前,药企可以把法律实施前已签订的订单执行完。

当下离这个期限还有八年,8年“缓刑”,能换来转机吗?

联盟瓦解

美国议员在听证会上表示,该法案是在承认将中国纳入美国医疗保健系统所带来的非常现实的国家安全威胁,同时也确保本国的医疗保健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取得平衡。

毕竟,中美当下在医药制造上的联系很难立即切割。这是阻碍法案推进的最大因素。

药明康德退出的组织BIO曾指出,124家会员公司中约79%依赖于中国CDMO制造,更换合作伙伴至少需要8年时间。这才有了后面对法案的修订。

法案对中国生物技术企业的限制一如既往:任何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和使用“被关注的生物技术公司”设备或服务的制药商签订合同、延长或续签合同。另外,也不能为关注中的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资金资助。

这一限制的影响几何?美国医疗系统支付方主要是商保、社保和病人自费。联邦社保的地位举足轻重。2022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为44646万亿美元,其中商保和个人自费的比例分别为28.9%和10.6%,联邦社保Medicare、Medicaid支付了39.2%,比商保支付的比例高得多。

2022年美国医疗卫生支付方占比 图源:AMA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美国医疗卫生支付方占比 图源:AMA报告

一旦制裁实施,没有一个制药商会冒险。然而,稳定、安全地完成订单,是制药商们考虑的第一要素。Lonza一位发言人曾表示,在和北美客户接触中,他们意识到就近以满足其本土制造需求非常重要。

法案刚发出时,制药商强调的是自己和中国CDMO的长期合作关系。但3月参议院委员会通过后,跨国药企会对此采取措施的表态就多了起来。

百时美施贵宝首席财务官表示,公司正在制定应急方案,以保护药品供应的连续性。诺华也进行了表态,称“正在积极管理其与中国服务提供商的现有关系,以应对可能的风险”。面对逼近的供应链威胁,一些跨国药企很可能作出切割。

经过委员会小规模投票后,《生物安全法案》将进入到参众议院的全体投票的程序,直到最后总统签署最终成为法律。然而,还没投票,国内资本已经抢跑。5月15日,药明康德A股下跌4.07%。

终局未定,但各方都已经做出了决定。

美国早有准备

美国选择制裁药明系,从很早就开始做系统性准备了。

2022年9月,美国政府就颁布了促进本土生物技术、生物制造的行政命令,目的在于保证本国生物经济的可持续和安全。这一决策在去年3月已逐步开始实行,美国国防部宣布投资12亿美元,用于国内生物工业制造基地的建设。一些本土生物技术企业如National Resilience已经得到了资助,这项动议正在加速变成现实。

BIO也挺有意思,前脚刚发布中美生物医药制造的调查,转头就背刺了前会员药明康德,宣布支持《美国生物法案》立法,并“感谢法案发起人和委员会考虑了自己全球供应链的调查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药明系的对手早就虎视眈眈。三星生物、Lonza、Catalent、勃林格殷格翰等CDMO巨头暂时还没明确表态,部分海外CDMO已经盯上了药明系,印度Enzene Biosciences在本国和美国都有业务,借机从药明康德的生物制品和化学制造业务中分得一杯羹。(更多详情见:海外CDMO,开始抢药明康德的生意了)

美国生物法案从提出到现在近5个月,事件几经波折,BIO为药明发声、药明康德退出BIO、草案发起人辞职、参众议院委员会投票等等,每一个消息都牵动着国内医药圈的神经。事件的走向也越来越对药明不利。

药明系整体都过得挺难的。2023年,药明康德实现营收404亿元,增长了2.51%,TIDES业务成为最亮眼的增长引擎,但基本都来自于海外。药明生物2024年顶住了压力,一季度签下25个项目,是历史上同期最好的纪录。如今8年“缓刑”期间,药明是转身其他市场,还是等待奇迹?

警铃,不止为药明系一家而响。

撰稿 | 杨曦霞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山谷

插图 | 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