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宋代徐文通把端午节的一些习俗,通过诗词的方式都表现了出来,这里不仅提到了粽子,还有艾叶以及黄酒,另外还有佩戴香囊等,我们着重来讲讲,端午节驱邪的一个传统,它是怎么产生的,亦或者说有哪些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节的起源有诸多的说法,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当时端午节的主要目的是祛病防瘴。也就是说端午节最初的含义,其实就是驱邪防病,这个在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时人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古人在端午节这天,会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所以端午也有叫浴兰节的一个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端午节也被古人称之为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这里都提到了端午节,它的忌讳是比较多的,而且人们还把它看成是一个恶日,既然是这样的日子,自然有些人就要避开,也正因为如此,民间人们就经常会说,今年端午不一般,说“3人要躲午”,具体咋躲,为什么要躲?也就比较好解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躲午,是因为这天是恶日,人们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当中,可以顺顺利利,也是希望不被五毒困扰,那么整个人就会更加舒坦的度过这个苦夏。

1、 年纪比较小的孩童

在端午节的习俗当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古时南北风俗各异,“五月”古时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其实就是想要讨个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年纪比较大的老人

根据记载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由于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纪大的老人,最害怕遇到的就是阴阳交替,天气突然之间的变化,这样会让身体难以适应,所以这样的人也要躲午。

3、体弱多病的人要躲午

前面我们提到了,端午节最原始的一个意义,其实就是躲灾防病。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古人们认为在这一天,更容易生病,尤其是对于本身就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在这一天病情会加重。因此遇到体弱多病的人,要记得躲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要怎么躲?

躲就是躲避,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尽可能的少出门,尤其是在中午的时候,端午节的午时,更不要出门去,以免给自己带来晦气,甚至招来不顺。

端午节躲午的习俗由来已久,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比较的盛行,目的也很明确,都希望可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尤其是阴阳交替的时候,本身人就容易出现身体不适,更是要注意及时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