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7月15日入伏,今年三伏天不一般,有3大特点,与往年大不相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这首《夏至九九歌》北方地区的人应该比较熟悉,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九九”是以冬至那天为开始的,而“夏九九”是以夏至这天为开始的。所以,夏至和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也是我国古代确立最早的两个节气。
我国从几千年前开始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种地要靠老天赏饭吃,以及播种和收获的时间,四季的变化都影响着最后收成。所以,古人很早就明白,要想把地种好就必须要把太阳的运行规律搞清楚了。
但是,要想把太阳的运行规律搞清楚了,就必须具备发达的天文学知识,而我们的古人在几千年就已经掌握了发达的天文学知识,为确立二十四节气奠定了基础。
我们国家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叫作“土圭”,我们的老祖宗就是用这个土圭来测量太阳的影子和长短变化的情况。
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发现天空上的太阳,它在每一个季节,它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在正午的时候在地上照射的影子的长短也是不一样。
帝尧,是中国上古时期的方国联盟首领,也是“五帝”之一。羲和,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
帝尧命羲和等人分居我国中原地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负责利用土圭等天文仪器观测太阳出没,昼夜长短变化等天象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在《物理论》中就有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
这里面说的“正节气”,是指确立和划分节气,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并进一步细分为二十四节气。
“审寒温”是说,观察和判断气候的寒暖变化,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至关重要。
“以为早晚之期”则是说,要求农人根据节气和寒温的变化,确定播种和收获的最佳时间界限,不能延误,也不能提前。
所以,你看我们的老祖宗牛不牛,你还认为,古人的节气和农谚都是瞎编出来的吗?我们可以不信,但请别给弄丢了!
今年的6月21日就进入夏至节气了,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今年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对应公历7月15日,这天就“入伏”了。
今年三伏天不一般,有3大特点,与往年大不相同!都是什么呢?下面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今年三伏天是“母伏”
古代对自然的认知和我们现在有些不太一样,都是基于阴阳五行的。其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而阳又对应公,阴又对应母。
因此,三伏天和立秋一样也是分为“公伏”和“母伏”的。当然,“公伏”或“母伏”不是看公历日期,那时候古人还不知道公历为何物呢?还是要看农历。如果入伏当天的农历日期是单数,单数为阳,那么就是“公伏;如果入伏当天的日期是双数,双数为阴,那么就是“母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是公历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十这天入伏,显示是“母伏”。那么,“母伏”有啥说法呢?
老话说,“公伏凶,母伏爽”“公伏热死牛,母伏凉飕飕。”意味着今年的三伏天期间可能会比较凉爽。
二、今年三伏天是“晚入伏”
古人根据“入伏”所在的月份来判断早晚的,落在农历五月份里就是“早入伏”,落在农历六月里就是“晚入伏”。
今年入伏这天是农历六月初十,显示是“晚入伏”,有啥说法呢?
老话说“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意味着有些地方今年会比较干旱少雨。
三、今年是“处暑出伏前”
按“秋后一庚数末伏”的规定,末伏必须要在立秋之后,这样才能和热天数相匹配上。所以,每年立秋之后必有一伏。
但是,我们要知道,末伏的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共同决定的,哪天进入末伏要看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在哪天。并且,只有10天。而立秋到处暑之间的15天固定不变的,因此,这就导致有的年份“出伏”在处暑之前,有的年份在处暑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出伏“这天是8月24日,而处暑是在8月22日这天交节。所以,今年是“处暑出伏前”。那么,有啥说法呢?
老话说,“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五谷皆丰收。”意思是说,出伏在处暑之前的年份的年景不是太好,甚至可能是灾年。相反,“出伏”在处暑之后的年份,则意味着年景不出错,即便之前旱点涝点可能也不会对最后的丰收有大的影响。
当然,这种说法是通常的说法,并不是决对的,还是要地区的。
总的来说,处暑在出伏的前面,意味着炎热的时间缩短了,光照和积温不够,必然会影响产量。相反,处暑的时间在出伏的后面,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多,有利于光合作用,作物丰收的概率更大。
对此,大家怎么看?您认为古人总结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评论,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