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4—765年),字达夫 ,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历经半生困顿,最终封侯。他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

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他的诗中还有酒香的醇厚,读之可使人醉。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曾经年少的他,以为功名唾手可得。“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哪知投报无门,一蹉跎便是十数年。

高适年轻时有游侠之风,常以建功立业自期,却一直得不到机会,于是或耕读渔樵,或随心漫游。这一时期饮酒既是他的爱好,也成了他寄托情感与志向的载体

怀才不遇的他羁旅醉乡,一腔侠气,写下了许多诗酒风流的佳句。“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醉后便可淡忘一切忧愁;“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酒后便可不为凡尘所困,一杯心事,一饮而尽。

他曾满是酒气地写诗抒发一腔愤懑:“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高适也许并不是真心喜爱田园生活,壮志未酬,才力不申,心高气傲的他一直在等待机遇。他以高阳酒徒自居,自然无比期望能够像郦食其那样得遇明主赏识。

在另一首题为《闲居》的诗中,高适把这种漫长等待所造成的苦闷表露无遗:“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在长久的寂寥中,酒成了诗人唯一的安慰剂,举杯自我慰籍,胜过邻里之间的互通有无,胜过亲朋友人往来的书信赠酬。

除了喜好饮酒,高适还极其钟爱宦游,也因此结交了许多大名鼎鼎的酒友。初到长安时,高适结交了张旭、颜真卿等人,他们都是书法大家。张旭极其好酒,挥毫落纸前必先饮酒至狂,故号称张颠。

有一次高适在席间喝得酩酊大醉,挥笔写了一首诗赠予张旭:“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笔墨生香,诗酒生香,恍然间,这段以文会友的酒桌际遇仿若一坛老酒散发着扑鼻的酒香,让人为之神往。

高适还与李白、杜甫二人有过一段诗酒相知的过往。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四处闲逛的他,刚好遇到了杜甫,两人很是投机,而恰好又与四处游荡的高适相遇,于是,这三位诗坛巨匠诗酒唱和甚是投缘,有酒相伴好不潇洒。杜甫后来写了一首《谴怀诗》:“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诗酒装点了高适的人生,也充实了盛唐的诗坛。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的《营州歌》诗云:“营州少年爱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少年、原野、狐裘、边城、虏酒、骑马等意象,区区二十八个字破空而出,一幅生动的塞外景象宛若眼前,特别是“虏酒千钟不醉人”一句,豪迈雄健,英气洒脱,千钟不醉是每位酒徒都有的梦想,高适也不能免俗,高适这一生起起伏伏,有得有失,唯有美酒始终相伴

高适写下了许多好诗、饮下了许多美酒,也遍赏了许多美景。然而高适这一辈子,真正动人的实则是他的诗酒人生,有酒胆,有侠气,呼啸成诗,终得酒侠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