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有两张名片——黄酒和鲁迅。笔者曾在这座城市流连,乌篷船靠在岸边,像是酣饮而眠的酒客,黄酒坛子里藏着的美酒,灌醉了时光,凝滞了匆忙,走进鲁迅故居,老物件还在,透过做旧的窗棂,恍然间还是旧时光。

钱理群教授这样评价过鲁迅:“生命中的魏晋情结、浙东情结,这都是他的生命之根”。翻开鲁迅先生的日记,俨然一本激荡着魏晋风流的“饮酒记录”。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位皱着眉头、吸着烟斗的老先生,他奋笔疾书,以笔为剑,每个字都带着锋芒。其实翻开鲁迅文集,作品中时时飘出绍兴黄酒的醇香,除了沉重,他也有着他的人生,那些生而为人的愤懑与欢乐,在时代强音的掩盖下无奈变成了杂音,而在斟满的酒杯中终于得以肆意宣泄。

鲁迅先生多次宣称自己是不喝酒的,但是却在日记中记录了无数的聚饮。夜饮、晚饮、大饮、招饮、饮酒一巨碗、尽酒一瓶、喝烧酒六杯,葡萄酒五碗......可见鲁迅先生不仅经常饮酒,酒量也不错。

鲁迅先生为什么不能直面自己对酒的热爱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鲁迅先生的父亲酒品不好,醉后失态的样子在小鲁迅心中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萧红回忆鲁迅晚年曾经在一次酒后说:“我不多喝酒的。小时候,母亲常提到父亲喝了酒,脾气怎样坏,母亲说,长大了不要喝酒,不要像父亲那样子。”类似的话,他对挚友许寿裳也多次说过。许寿裳在《鲁迅传》中说:“他不敢多喝酒,因为他的父亲曾有酒脾气,所以他自己很有节制,不敢豪饮。”

此外,鲁迅先生的身体不佳,后因喝酒伤胃,又因支气管及肺部疾患,医生严肃告诫他勿再喝酒。他的妻许广平在给鲁迅的信中也写道:“不敢劝君戒酒,但祈自爱节饮”。

1925年,鲁迅先生在文章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向来是不喝酒的,数年之前,带些自暴自弃的气味地喝起酒来了,当时倒也觉得有点舒服。先是小喝,继而大喝,可是酒量愈增,食量就减下去了,我知道酒精已经害了肠胃。现在有时戒除,有时也还喝,正如还要翻翻中国书一样。但是和青年谈起饮食来,我总说:你不要喝酒。听的人虽然知道我曾经纵酒,而都明白我的意思。”

鲁迅先生这段文字,透露出了一种酒场老手的无奈,戒酒之难难于上青天啊。小酌怡情,大饮伤身,一旦失去了理性的克制,纵酒无度必然是全无益处了。作为过来人,鲁迅难免希望青年人不要重蹈其覆辙,以自身为反面教材,可见其诲人不倦之本性。

虽然鲁迅先生很想戒酒,但是人在酒桌身不由己的境况时有发生。“其实,我并不是很嗜酒,至于饮酒的害处,我也是深知的。现在也还是不喝酒的时候多,只要没有人特意来劝喝。”劝酒这一难题着实难解,身为文学大师的鲁迅先生也不得不在劝酒的攻势下败下阵来。

在这些酒香四溢的文字中,鲁迅先生似乎不再是那个课本中板着脸的老先生了,而是有着一身酒气的普通人,酒能养真,诚不欺人。

在《郁达夫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午后,与老友打了四圈牌,事后,想睡却睡不着,于是就去找鲁迅聊天,他送了我一瓶绍兴老酒,金黄色,有八、九年的光景。改日挑个好日子,弄几盘好菜一起来喝。”鲁迅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在觥筹交错间,为现代文学创下了一份偌大的家业,都说中国古代文学泛着酒香,难道这种文脉与酒香的传承有过断绝?从未有过,文学史中少不了美酒为墨。

鲁迅在《淡淡的血痕中》写道:“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也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笔者总觉得鲁迅是矛盾的,虽然他不承认自己是爱酒之人,但是不爱酒的人,如何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呢?

作者: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