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政府对人才的支持力度是深圳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原因。我从没见过哪座城市拥有像深圳一样的支持力度。这一点,大家来了一看便知。”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大师杰曼诺夫杰曼诺夫告诉记者,深圳对人才和科研毫无保留的支持是他未曾见过的,正是得益于此,全球顶尖人才慕名而来。

深圳爱才体现在方方面面,为进一步加强杰出科技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持续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本周《深圳市杰出科技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有效期5年。根据《办法》,深圳市将根据国家战略和深圳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每两年遴选不超过10名具有成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入选人才将获得每人1000万元至2000万元培养经费,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和加强团队建设。

深圳人才招聘会现场(陈霞昌 摄)

选拔培养聚焦5类科技创新人才

《办法》明确,深圳市选拔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主要对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处于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在本学科领域有重大发现、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成长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每两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不超过10人。

选拔条件主要包括4个基本条件和5种业绩条件。4个基本条件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严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已在深圳全职工作”和“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5种业绩条件包括正在承担或曾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正在承担或曾参与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或重点学科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正在带领或曾领衔省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团队;在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始创新上有重大突破;在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颠覆性技术上有重大贡献。

根据《办法》,入选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后,须与市人社部门、所在单位签订三方培养协议,保证在深圳全职工作5年。培养对象将获得每人1000万—2000万元培养经费,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和加强团队建设。

试行期间选拔17人培养成效明显

记者了解到,深圳曾于2019年出台《深圳市杰出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试行)》,自2019年9月1日施行,有效期已届满。

深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5年来共组织两次杰出人才培养对象选拔,共计17人入选。培养期间,3人当选两院院士,1人入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培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试行办法》对深圳发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次发布的《办法》是在原试行办法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包括精准政策定位、完善选拔条件、严格选拔程序、加强服务监督等。

事实上,在深圳,类似的人才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吸引人才落户的重要品牌,深圳人才“吸粉”能力一直强大。

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大师杰曼诺夫,与深圳早在2001年就结缘。之后在2016年,他应邀访问南方科技大学,此后几乎每年都会做客南科大讲堂,为学生作报告,且每次在南科大交流的时间都有一个月左右。后来经过深思熟虑,杰曼诺夫选择在南科大组建数学中心。2019年2月,在杰曼诺夫数学中心挂牌时,他表示:“数学中心就像我的孩子。”

与埃菲·杰曼诺夫一样,越来越多的优秀科学家和创新人才正向着深圳而来。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科学家颜宁宣布回国,一场“归去来兮”的故事在深圳上演,颜宁盛赞深圳是梦想之都,为深圳点赞。

科学大咖、创新人才汇聚鹏城

《2023理想之城——迈向教育、科技与人才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报告显示,新加坡、深圳、波士顿、上海、纽约位列全球20座主要城市教育、科技、人才综合发展“理想之城”前五位。其中,深圳以较大优势排名科学家们心目中的创新人才理想城市首位。

从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埃菲·杰曼诺夫到知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一个个享誉世界的科学大咖纷纷加盟深圳,越来越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汇聚鹏城。

记者了解到,2017年,深圳颁布《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将每年11月1日定为“深圳人才日”。多年来,深圳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

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邓晓俊表示,近年来,深圳着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了天下英才聚鹏城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市各类人才超679万人、高层次人才2.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越来越多人才汇聚这座“让人圆梦的城市”。

“深圳聚焦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持续汇聚八方英才,为各类人才提供经费支持、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政策服务。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人才创新创造。聚焦服务‘20+8’产业集群建设,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人才引领驱动城市发展。”邓晓俊说。

近年来,深圳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用人单位评价、使用、激励等自主权,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