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三峡大坝自建成以来,不仅发挥了重要的水利功能,还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它壮阔的风景。

然而,在1994年开工之前,这个备受关注的工程遭遇了一股来自权威专家们的强烈反对声音。

这些专家来自地理、生态、文物等多个领域,他们在投票中拒绝签字,警告称建设三峡大坝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当时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顾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源,均在文内显示,仅供参考,请理智阅读!

权威专家反对声音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三峡大坝建设提出了严重的忧虑和担忧,他们不仅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还对长江流域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

最后一致认为,如果大坝真的建成,将会给我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巨大的移民问题

三峡大坝所在区域将成为最大的水库淹没区,意味着将有632平方公里的陆地被淹没,113万居民不得不迁徙。

一场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当时的国力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文物古迹遭破坏

淹没区内有800多处珍贵的名胜古迹将被拆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一旦被淹没就将永远消失。

当时的文物保护工作本就有所疏忽,三峡工程的建设将加剧文物的流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生态环境遭破坏

大坝的建设必将对原有的地质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和变动。

河道淤积、水利资源利用率下降、珍稀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等,都可能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打击。

此外,专家们还对三峡大坝的安全性和抗灾能力提出质疑,担心一旦发生决堤或遭袭击,下游地区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决专家们的顾虑

尽管三峡工程备受争议,但在专家们提出诸多顾虑后,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努力解决了移民安置、文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充分的提前告知和合理赔偿,群众们自觉支持、主动配合,整个搬迁过程有条不紊。

大家心怀"舍小家、为大家,支持三峡建设为国家"的信念,纷纷离开家园,奔赴北上广等地区安家落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不免有些许留恋旧土,但见证着一座座陈旧城市在拆除中重焕生机,他们对国家建设的决心倍增。

移民们在新的居住地渐渐安顿下来,政府及时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力保障了收入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随之铺开,不仅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更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这场跨越两个世纪、耗资530多亿元的移民大军曾引发外界担忧,但在18年的时间里,政府的高超统筹和精心安排终使之圆满收官。

整个三峡移民工作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充分展现了我国解决重大挑战的卓越能力和坚定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保护方面,在大坏开工之前,政府组织了数万名专业考古工作者对淹没区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而对于那些无法迁移的不可移动文物,政府则在工程设计阶段就考虑将它们保护在景区之中,供未来参观游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在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此外,三峡水利枢纽还设立了一系列水生生态补偿措施,确保下游河道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政府还从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全面提高了大坝的工程防灾能力和安全防护水平,最大限度消除了决堤、垮坝的风险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化解了当初专家们提出的各种顾虑。

虽然工程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政府的决心和诚意是明确的,就是不断完善工程方案、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隐患,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峡大坝巨大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三峡工程全面建成投运以来,这座世界水利建筑的巨大效益已日益显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三峡大坝极大提高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峡水库进行了多次调蓄,为下游减灾解危,避免了更大损失。

这一重大工程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江干支流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历史顽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三峡大坝兼具发电这一重要功能。

截至目前,三峡电站已安装32台700万千瓦水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23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占全国1/9。

为我国清洁能源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支撑着沿线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三峡工程蓄水区环绕数百公里,遍布诸多自然风光秀丽的景点,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胜地。

只在2022年,三峡景区就接待游客超过7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400亿元,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三峡后续工程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这座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也将与日俱增。

它必将持续发挥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支撑能源电力供给,到带动区域经济繁荣,三峡工程已成为我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必将在未来发挥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三峡工程波折始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建三峡工程的设想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时期。

历史上不乏规划开凿三峡的倡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均告搁浅。直至上世纪80年代,这项夙愿方才开始真正落地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人向朝廷建议在三峡地区修建工程以防洪御水。

后金石学家李卓吾更明确提出筑坝三峡、开凿长江下游航运的构思。不过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这样宏大的工程自难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民国时期,由于经费缺乏等问题,三峡工程仍无法动工。

1944年,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曾正式通过三峡工程勘察设计,拟分期分段实施,但最终仅完成了少部分地质勘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不断被提上日程。1956年,国务院决定先行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作为三峡工程前期工程。

1958年至1960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曾组织上百万民工投入三峡地区工地,但因粗放经营而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三峡工程方能付诸实施。

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批准开工建设,标志三峡工程进入实质施工阶段。经过13年持续建设,于2012年全面竣工投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修建三峡工程历经数百年的沉淀积累,经历无数波折挫折,才最终在新中国夺取根本胜利后得以完工。

三峡工程建成投运后,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2020年,三峡水库就为下游减灾解危,避免了更大损失。同时三峡大坝也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带动沿线经济繁荣。

可以说,三峡工程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