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 高艳蕊 滨州报道通讯员 李红霞

二十年手绘“生命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二十年手绘“生命地图”

在众人的普遍观念中,出租车司机是那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熟知每条道路脉络的引路人,而建筑师则是深谙城市建筑奥秘,掌握每栋建筑精髓的行家。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存在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对城市道路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越了每日奔波在路上的出租车司机——他们深知何处修路需绕行、何处路口易混淆、新开的商铺与小区的具体方位他们了然于胸;他们对建筑结构的了解,也胜于那些专业的建筑师——他们掌握着每个小区的楼栋分布、大型商场与居民楼的进出口位置与地标、建筑物内部的细致布局,这些信息都被他们精心记录在册。他们,便是我们滨州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的120调度员们。

二十载风雨无阻,他们只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绘制出那一份份精准详尽的“手绘地图”。

报纸大小的白色纸张上,用铅笔留下的一条条横竖线,是120调度员尊重生命的一种极致表现,是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扩宽生命通道、跑赢“死神”的职业精神,更是把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群众的生命安全装在了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年如一日

脚步丈量城市 手绘生命地图

2004年,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落地滨州,滨州市的第一批调度员们为提升调度效率四处取经,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在探索适合滨州市120调度工作的新模式。

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成立之初,电子地图的制备并不完备,很多路线地点并未纳入系统,这也给120调度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2007—2008年,滨州市西区这片土地刚刚开始建设,滨州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使用的滨州地图系统中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几乎是空白。为了填补地图以及自己对滨州地形认知的缺陷,第一批调度员们两人一辆电瓶车,随身带着笔和纸,就这样把滨州“转了个遍”。每到一处就自己手绘地图,将这片区域的轮廓画在纸上,并把路线、路况、出入口、标志性建筑标在地图上,形成自己的详细地图库,并同步将这些新的“点、线、面”补充到滨州市电子地图中,用自己的画笔疏通了滨州的“救命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19年开始,更为细致完整的百度地图取代原始地图加入调度系统中来,地图系统的完备不再需要也并不支持调度员们手动添加位置,调度工作的开展迈入了新的阶段。滨州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的地图与救护车位置定位系统联通,调度员确定具体位置后发送到相应救护车的定位导航系统,并与救护车保持电话联络,实时沟通引导,凭借自己转点时获取的对地理位置的场景化记忆,帮助救护车第一时间发现需救治者。

在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一个导航APP就能带你走遍所有“犄角旮旯”的2024年,滨州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的16位调度员们却依旧保持着“手绘地图”的习惯。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已经让手绘地图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成为看到新建筑、新线路时下意识要画下来的举动。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他们用脚步丈量滨州,扫清地图上位置模糊以及自己认知不清晰的每个角落。手绘出的一张张地图既是调度员们分类存档的宝贵一手资料,也是辅助调度员们记忆地形地况、将抽象的位置转化成脑海中活地图的最佳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了解到,新入职的调度员们都有入职培训,主要是培养关乎调度效率的两大方面内容。一是调度员们的打字速度,能否准确快速输入目标地点、传递位置信息对救助工作的开展十分关键;二是对滨州市地形的熟悉度,熟记滨州市各区县、乡村、大型建筑物名称与位置,手绘地图是其中的关键一项。

2024年被滨州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定位为“管理提升年”,按照“一个平台(120调度平台)、两个方向(院前和院后)、三个层级(指挥中心、急救站、急救点)、四个一体(城乡急救和乡村急救一体化、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一体化、日常急救和突发事件一体化、专业急救和社会急救一体化)、五个快(快接、快派、快出、快转、快处)”发展思路,对滨州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机制、模式进行重塑、再建和升级,打造滨州院前医疗急救新格局。随着指挥中心“管理提升年”活动的正式开始,也将调度员地名、地理、地形强化培训工作重新启动。调度员们采用查看电子地图、纸质版地图对易混淆的地理位置、更改的道路、易发事故地段、报警频繁小区做好标记,并进行实地勘察,对滨州市地形图进行再熟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绘地图在很多人看来是“多此一举”,大部分人认为,智能大数据支撑下的地图系统完全可以实现120调度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只有调度员、伤患者以及救护人员在一次次与死神赛跑的亲身实践中才会明白,手绘地图对生命的意义。

贯穿南北“双轨”上的紧急救援

“你好,请问是120调度中心吗?在东外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你们能派车过来吗?”4月10日10点23分,正在值班的调度员任瑞瑞接到一则报警电话,不由得心头一紧。东外环是一条贯穿无数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南北大道,线路之长、节点之多,都让救援工作无从下手。调度员任瑞瑞坐在办公室里,她的眼神坚定而锐利。她清楚,仅凭东外环这一条线索,想要找到事故现场,如同大海捞针。于是,她耐心引导报警者,试图寻找更多的线索。

报警者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和迷茫,他努力回忆着事故发生的地点。突然,他提到了一个关键的位置——205国道。任瑞瑞心中一动,凭借以往深入现场手绘地图的经验,她迅速在脑海中勾勒出205国道与东外环的地理关系,这两条路都是南北走向,如同两条平行的铁轨。得到大体位置后,任瑞瑞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继续引导报警者确认事故的具体位置。经过一番交流,报警者终于确认,事故发生在205国道与东外环的交叉口往北的地方。这个信息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任瑞瑞指明了方向。

任瑞瑞没有丝毫犹豫,她立刻拿起电话,调动就近的救护车赶赴现场。她知道,每一秒都可能关系到生命的安危,她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和延误。救护车根据获取的目标地址,在前往救护的路上疾驰。任瑞瑞坐在办公室里,她的心中充满了紧张和期待。她祈祷着救护车能够尽快到达现场,将受伤的人及时送往医院救治。终于,电话铃声响起,传来了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消息。她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自己又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救援任务,为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守护了一份安宁和希望。任瑞瑞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转地形勾勒出“活地图”

数个“石家村”中实现精准定位

4月17日7点,接到那急促的报警电话,调度员王建贝心中一紧,仿佛感受到电话线那头传来的焦急与无助。她深知,每一次交通事故都可能牵扯到生死,都需要她这般的急救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去应对。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告诉她,事故发生在石家村附近,然而,滨州市内叫石家村的地方并不止一处,这让王建贝有些犯难。

她皱了皱眉,沉思片刻,知道在无法确定具体办事处的情况下,派出救护车也难免会有延误。于是,她沉声问道:“请问是哪里的石家村?”电话那头的声音似乎有些颤抖,但还是尽量清晰地给出了一个位置信息——滨利路。

王建贝心中一动,她记得这条路。那条蜿蜒曲折的滨利路,她在转地形的时候曾经走过,路旁的风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她继续追问:“是滨城区的吗?是不是梁才街道办事处?是不是东石村?”王建贝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内心却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焦急与担忧交织在一起。

电话那头的声音似乎有些激动,连连点头称是。王建贝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知道,她已经找到了事故发生的具体位置——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东石家村路口。王建贝立刻行动起来,第一时间派出了救护车,心中默默祈祷着,希望救援人员能够尽快赶到现场,拯救那些可能受伤的生命。

在这个时刻,王建贝仿佛化身为一位英勇的战士,她的任务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她知道,她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死。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只能全力以赴,去完成她的使命。

而那条滨利路,也仿佛成为她的战场,她要在那里,与死神进行一场殊死的搏斗。她相信,只要她足够努力,足够坚定,就一定能够战胜死神,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

“在业余时间里,别的女孩出去逛街,都是关心买什么衣服、买什么化妆品,而我出门逛街关心的却是附近有没有新修的楼盘、有没有道路在整修。虽然听起来有点心酸,但是经过这一次患者的成功获救,让我觉得我平时关注这些是有意义的,‘手绘地图’这项工作是必须坚持下去的!”这就是王建贝,一个普通的急救人员,却肩负着不普通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滨州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变化日新月异,新居民区不断建成、新道路不断开通、新厂房不断开工,单凭一张滨州市地图,很容易混淆地理位置,这就需要调度员们深入现场,为生命救治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滨州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杨玉龙表示:“为做到充分熟悉地形,节省派车时间,我们调度员将日常急救调度中容易混淆的地理位置、更改的道路、事故频发地段、拨打120频繁的小区做好标记,利用休息时间,到以上这些地方实地查看地形,亲手描绘地图,目的是将这些不熟悉的位置印到脑子里。这样的话,一旦这些地方有人拨打120急救电话,调度员接起电话、听病人说,调度员就能快速准确地定位患者所在位置,指引救护车以最快的速度到病患身边。”

记者获悉,2024年第一季度,中心调度室共接听急救电话61868次,派出救护车18220车次,救治患者16911人次,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服务能力也在督促和自律中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