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束漫长封面拍摄的那个魔都夜晚,梁文冲请我和同事吃饭。已经是接近普通餐厅的打烊时间,我们一路走着,到了黄河路。

你看过《繁花》吗?如果看过,你一定会熟悉这条几乎承载了所有剧情的黄河路,道路两旁的餐厅门口都摆着繁花菜单,虽然夜已深,依然有不少年轻人和游客们在街头拍照,在餐厅出入打卡。那段时间,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讨论这部讲着旖旎沪语的电视剧,讨论自己经历过的那个热热闹闹、风风火火、充满梦想和朝气的时代。

拍封面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新媒体的时代,采访拍摄之后,梁文冲还需要再次记忆自己预采时聊过的语句,重新出镜拍摄我们的封面人物视频。七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过去,当我们坐在黄河路的餐厅里,等待浓油赤酱的老上海菜上桌时,梁文冲脸上已有一些疲惫,只是,当聊起高尔夫和他拥有过并想要倡导的生活方式时,光芒又重新回到他眼中,就像拍摄结束的最后时刻,他想要一些自己的照片,背起全新的公司logo球包,开心地迈步跳跃。只有在关乎公司实现体育(本期封面故事中,他详细解释了这个名字的意义)和想要让更多人了解的高尔夫生活方式上,那才是属于他自己的、完全沉浸其中的自由表达。

我忍不住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见到梁文冲真人的时刻。那是2002年的沃尔沃中国公开赛,我还是上海旭宝市场部的新鲜人,因为英语技能被安排做了球场与赛事组委会、巡回赛之间的协调员。在赛前的欢迎晚宴上,我第一次看到梁文冲,虽然当时他已经在国内小有名气,但在觥筹交错的晚宴上,他显得内向而拘谨,仿佛一座孤岛。这和我后来采访时认识的他并不相同,但不知道为什么,当年那个场景却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

属于职业球员梁文冲的繁花时代已经过去了,伴随旅途的,也是中国高尔夫的繁花时代。但接下来呢?梁文冲正努力成为一个高尔夫生活方式的布道者,虽然我始终认为,高尔夫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在理解上或许全然两样。更可能的是,我印象中的繁花时代,在下一代年轻人眼中,根本就尚未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个月前,我收到一个姓梁的女孩子发来的邮件。附照里,她踮着脚尖,笑得很甜。她出生在1998年,父辈算是新中国第一代高尔夫球场从业者,她自己有着漂亮的履历:名校海归,商学院MBA,接触高尔夫多年,在校友会和年轻人的球队里非常活跃,是组织者和策划者;她很懂新媒体,2020年开始做自己的抖音账号,80天获粉10万,爆款单视频播放量几百万,视频甚至被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搬运;她也很坚决,当网络暴力影响到私人生活和家人时,2022年干脆注销了一切私人账号。

在她的两封来信里,我看到了一个同样热爱高尔夫的年轻人的热情、挫败、思索和坚持。她想要做大量的纪录片去展现95后年轻高尔夫爱好者的人生和成长,想要成立属于年轻人的精品社区,帮助更多人打造自己的IP。虽然,在她的邮件里,那句“只有年轻人才能打动年轻人”让中年的我感到一些危机感,但更多地,我对她邮件最后的自述印象深深刻。“我发现,像我这样的95后高尔夫球手仿佛孤岛般相互隔绝,信息不畅。因此,我渴望帮助更多球友拓展社交圈,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我曾尝试成为高尔夫网红来达成这一目标,但后来选择了放弃。现在我明白,我想要的是一项能够终生投入的宏伟计划,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球手走向成功,因为高尔夫本身就是一项终身运动,我希望能用我的热情和毅力,让这项运动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话,和黄河路餐厅里,梁文冲眼神有光的表达竟然那么相似。出生于1978年的梁文冲,和这位出生于1998年的“高二代”梁小姐,拥有着同样的姓氏,拥有对高尔夫同样的热情,甚至对高尔夫的生活方式有着同样的追求。虽然他们的年龄相隔二十年,1998年是梁文冲业余时代的最后一年。二十年,繁花,终有轮回。愿梦想成真,但真的只有年轻人才能打动年轻人吗?

更多精彩内容内容请点击小程序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