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全国教育战线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力量。今天,跟小编一起走进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的“运河思政”课堂吧!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王恒富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的“运河思政”课堂上,师生化身演员,在讲台上唱起了扬剧,打起了渔鼓和竹板。这是扬州市开展“运河思政”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扬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大运河原点城市区位优势,以“三融三有”为抓手,着力用好大运河这本思政课“活”教材。

实践融入,构建“有温度”的思政课

“中国古代运输为何倚重水路?”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于是,历史教师从史实角度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并进行点拨;物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探索古代漕运的优势;地理教师通过水的流向演示图阐述古人的航运智慧;思政课教师则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今天如何更好地保护大运河,发挥其应有的航运功能。这是一节“行走”的跨学科融合育人课程,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以“探究千年运河漕运,保持运河生态”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近年来,扬州市积极构建大思政体系,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直面与运河相关的生产、生活、生态、生命、文化等场景,积极开展“运河思政”跨学科协同育人探索,放手让学生调查、采访、观察、实验、对比、展示、交流等,让大运河文化中的每一处遗迹遗址、每一件文物古董、每一个传说来说话;把缅怀烈士、脱贫解困、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等一件件社会热点作为真实鲜活的教材,在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社区劳动、调研采访、专题访谈、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创新协同、忠义诚信、责任担当等精神品格,从而达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为了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扬州市教育局鼓励思政课教师拓展教学视野,把教学过程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各校师生积极响应,分别制作了“‘运’涵民族精神”“‘运’育爱国情怀”“‘运’承传统美德”“‘运’续红色血脉”“‘运’味中华美食”“‘运’带乡村振兴”“‘运’话源头活水”等短视频,将大运河沿岸的建筑文化、戏剧文化、雕版印刷文化、楹联文化、剪纸文化、漆器文化、染布文化、玉石文化、皮市文化等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紧密结合,巧妙导入课堂,把课堂落实于持续不断“寻觅探访”的实践体验之中、“不同观点”的碰撞思辨之中、“水乳交融”式的浸润之中。

教师引领学生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问题学,通过课前自主学、联系实际学、重点跟进学、热点探讨学、难点深入学等,让学生把这些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进课堂,写进作业,并把其中的人生体悟镌刻在心头。

用“行”唤醒学生、用“做”启迪学生、用“例”熏陶学生、用“情”感化学生,扬州市思政课教师用实践撬动传统的“坐而论道”式教学方式,通过议题式、思辨式、体验式、案例式等授课方式,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唤起课堂上学生更多的共鸣,让育人变得更自然、更生动、更有滋味。

学段沟通,构建“有深度”的思政课

由扬州市教科院组织的第九次“青春向党,筑梦前行”的一体化思政课观摩和研讨活动中,几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执教同一主题“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他们各自备课,共同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共享教学资源,结合大运河沿岸成长起来的杨根思、江上青、许晓轩、许杏虎等革命烈士先进事迹进行教学。

小学教师引导学生讲英雄故事、唱革命歌曲,进行启蒙教学;初中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畅谈感悟先烈革命精神,开展体验教学;高中教师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研讨并诠释革命精神,辨析并认证其精神内涵,开展思辨教学;大学教师则对革命英雄精神加以理论阐述,引领学生进行理论性学习。小学的“故事链”、初中的“体验链”、高中的“思辨链”、大学的“问题链”鲜活地展现了思政课在各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扬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坚持问题、目标和效果导向,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背景下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等“特色印记”思政资源,遴选了一批大中小学试点学校,成立一体化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一体化建设联盟,共同研讨一体化教学主题,致力于让一体化备课落“实”、课堂形式变“活”、区域特色点“亮”。

“金穗”学习社区是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集体备课研修平台。平台把重点放在思政课堂教学协同上,努力打通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的堵点、断点和散点,分学段编写“赓续红色血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改革开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等主题教案,并进行集体备课。这个平台会定期进行“读书分享会”“重难点内容研讨会”“主题设计观摩展示研讨”等活动,不同学段优秀思政课教师开展现场、网络研修活动,共同探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主题定位、教学方式等。

“一个故事,一段述说,一种传承。”这是扬州打造“信仰工坊”走心思政课的初衷。“信仰工坊”是扬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组建的信仰系列思政课听课、品课平台。扬州一直注重信仰教育,深入挖掘扬州红色故事、扬州榜样典型等人、事、物中蕴含的信仰,并依托红色故事打造了系列思政课。

该平台一是完善“信仰故事汇”,收集红色书籍,引导学生阅读红色著作,品味信仰味道,让课堂充满“信仰·记”;二是引导学生找寻信仰足迹,打造思政课堂的“信仰·迹”;三是引导学生查找廉政历史故事,培养学生规矩意识,让课堂留下“信仰·纪”;四是依托国家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上好思政课,让思政课增添“信仰·季”。通过“信仰工坊”活动增强各学段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让共产主义信仰走进学生思想深处,融入日常行为中。

学科融合,构建“有广度”的思政课

扬州市翠岗中学有这样一堂课,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和思政课教师共同走上讲台,他们以扬州盐运文化为情境执教“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一课。历史教师介绍明清时期扬州“盐运”文化,生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食盐成分与用途,化学教师启发学生领悟古人如何提纯食盐,物理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古“船”运盐不沉的奥秘,思政课教师引领学生辨析对待“盐运”文化所持态度。尽管是五位教师站在课堂上,但他们有分工有协作,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回归育人本位,达到了协同育人效果。

在扬州的中小学课堂上,这样的课常上常新。师生以运河文化、生态等研究为主线,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设计,通过课程互助、资源互补、情思互动进行协同教学,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感悟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逐步完善学科知识、道德修养、责任意识,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

在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嘟嘟说运河”直播正在进行,学生竖着小耳朵收听、收看。而直播间的“小主播”均为该校学生“客串”,内容则是由语文、历史、地理、思政课等教师带领学生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而成。这种讲故事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种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运河思政”让课堂不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热乎乎的互动”。无论《春江花月夜》等唐诗宋词,还是《茉莉花》等民歌音乐,还是“扬州八怪”等历史故事……在这里,课程思政与学科实践已成为“如月印水兮光入共微,如春在花兮香袭共裓”,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朱晨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