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好儿郎,义举南昌。推翻腐朽锦旗扬,唤醒工农千百万,战果辉煌。唯党指挥枪,韬略中央。

——江南春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挺直脊梁,昂首阔步于世界之林,是因为英雄的流血与牺牲。

在94年前,工农红军在浏阳成立。

在未来的日子里,钢铁一样的战士粉碎了封建统治者的劳动,为三座大山下压迫的中华民族带来了一丝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再伟大的战士,也无法停止时间流逝的脚步。

至今,我国依旧在世的红军战士仅有11人。

他们每一个人,都承载着一段逝去的记忆,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老英雄张力雄

在人世的红军战士中,年龄最大的,莫过于张力雄老英雄了,他已有111岁高龄。

张力雄,出生于1913年的福建省上杭市的农村,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穷困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家徒四壁的家境,仅仅11岁的张力雄便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了一个小纸厂当工人。

在纸厂内部,纸厂老板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利,小张力雄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老板的盘剥、侮辱与压迫。

人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大致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被困难打击,一蹶不振。

而另一种则是越挫越勇,被困难锻造成一块生钢,而张力雄则是后者。

在繁重的劳动中,张力雄时刻想着,为何自己如此勤劳,依旧是食不果腹,而纸厂老板不事劳作,却大腹便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才能改变这不公平的世道?张力雄16岁那年,他得到了答案。

那一年,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与残暴的旧军队不同。

红军主动为老百姓做饭挑水,还亲昵地摸着张力雄的脑袋,向他讲述革命的道理。

革命的道理就像是春雷般震耳声聩,唤醒了张力雄的革命热情,他接过了枪支,成为了一名小小的红军战士。

从那天开始,作为革命战士的张力雄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均有出众的表现。

尤其是长征时期,张力雄带领着战士们,与敌人在白云山地区展开激烈的交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张力雄手下不过八百名战士,而敌军的数量十倍于我。

面对来势汹汹,穷凶极恶的军队。

张力雄展现了一名指挥官应有的素质,数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此次战役中,张力雄渐渐在红军内有了名气,都说他是一个敢啃硬骨头的猛将。

由于耀眼的革命功绩,张力雄最后晋升为少将。

做出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张力雄将军却从不居功自傲,在生活中依旧保持朴素的习惯。

在张力雄109岁那年,面对记者的采访。

他淡淡地说道:“我就是一头革命的老黄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英雄的声音并不高,但却依旧十分坚定。

展现了一名老战士应有的风度与坚毅,着实令人动容。

老红军王玉清

在6月23日,一个噩耗忽然传来——老红军王玉清去世。

说起王玉清的名字,很多年轻人都并不熟悉,但说起以他为原型创作的短篇小说《金色的鱼钩》,那真可谓是家喻户晓。

王玉清的家庭与张力雄极为相似,他出身在贵州省的一个极为偏远农村,父亲皆为普通佃农。

由于家境贫寒,王玉清很早就开始为地主放牧。

王玉清头脑灵活,又肯吃苦,牛羊很快被养的膘肥体壮,但是小王玉清却又瘦又小,似乎能被风吹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14岁的小王玉清用石灰浸泡牛皮。

因为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王玉清不由得又累又困,不小心就将一张上好的牛皮戳破了。

地主见状,不由得目露凶光,恶狠狠地说:“要么报官,要么赔钱。”

从现代人的角度而言,牛皮并非是什么值钱的玩意儿,但在民国时期,一张牛皮对一个贵州的贫困之家而言,可谓是一个天大的负担。

于是,王玉清一家只有离开养育他的故乡,四处逃亡。

在逃亡的过程中,王玉清遇到了红军战士,他瞬间被军人独有的,气宇轩昂的气质牢牢吸引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玉清告别了父母,正式登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长征时期,王玉清靠着树皮和炒面果腹 ,但他却从来没有抱怨与退缩。

过草地的时候,王玉清的两个战友病倒了,这可急坏了王玉清。

对于一个军人而言,这个世界上最为珍贵的莫过于,与其朝夕相处的战友,如何延续战友的生命?

忽然,王玉清发现在草地的水塘中有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农村的生活经验帮助了他,他摸出了军帽下的钢针,将其烧红后,弯成鱼钩的形状。

并将蚯蚓作为鱼饵,钓上一条条拇指大小的鱼,烹饪了一碗碗鱼汤。

鱼汤是很滋补的,战友们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而王玉清自己呢?

却依旧吃着草根和鱼骨,身体十分孱弱。

我国著名作家陆定一听闻了王玉清的事迹,不由得大受感动,撰写了小学课文中的经典——《金色的鱼钩

在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权利。

但王玉清的革命精神丝毫未减,他曾对自己的儿女约法两章:“一是不以他的名义办任何事情;二是不能在他管辖的部队当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王玉清老人闭上了他的双眼,前来哀悼的人摩肩接踵,他们既有王玉清老人生前的忘年之交,也有素不相识的普通百姓。

人们排成一道长龙,含着热泪送走了这位红军战士。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就,与我国人民尊敬英雄、向往英雄的精神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玉清老人虽然走了,但《金色的鱼钩》依旧静静地躺在教材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少年,让他们接过王玉清的老人的旗帜。

有多少热,就发多少光。

结语

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豹,尝一脔而知全鼎。

从张力雄与王玉清两位红军的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红军战士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衷心祝愿,还健在的11位红军战士能够安享晚年。

也希望我国的新一代,能够将他们的精神继承下去,携手共建更美好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