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叙事视角与立体的人物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原作的人文表达与诗性意蕴,并同《美丽家园》(2004)《鲜花》(2009)《永生羊》(2010)《远去的牧歌》(2018)等更加本土化的哈萨克题材影视作品形成了复杂而奇妙的呼应。(虽然本剧除演员外的主创成员大多也没有在新疆长期生活的经验,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对主题的准确把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跟随哈萨克牧民迁徙至夏牧场并短暂定居的过程中,李文秀同巴太(于适饰)、托肯、库兰等哈萨克族年轻人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也获得了铭心刻骨的生命体验。

从飘洒着心灵絮语的散文集到主要依靠故事情节来推进叙事、完成表意的电视连续剧,《我的阿勒泰》用文学思维与影像表达的交织,完成了出色的跨媒介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挚的情感体验与亲切的言说方式是连接散文与电视剧的内在脉络,那么,精巧的改编策略则为阿勒泰的影视化呈现提供了切实的路径。《我的阿勒泰》的编剧之一彭奕宁曾表示,散文相较于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改编的工作难度很大,但也为她们架构更多的人物和故事线索提供了空间。

相较于一般的散文而言,《我的阿勒泰》原作用大量笔墨刻画了众多鲜活而个性斐然的人物,尤其是豁达洒脱、独立乐观的母亲与慈祥可爱、鬼马精灵的外婆,加上纯净善良、稍显笨拙的“我”,为剧集勾勒出一幅祖孙三代女性的关系图谱;创作者正是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组人物,并将其具象化为影视角色,从而使“文秀受到母亲的影响,逐渐成长,最后跟母亲相互扶持”的线索成为理解整部剧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