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头很简单。

一个90初的朋友,姑娘,30出头,高挑清秀,工作卖力,在北京打拼。和她身边千千万万个独立都市女性一样,长年保持单身。

因此,当听闻她坠入爱河时,我们无一不为她感到欢欣雀跃。

毕竟,在当代的大城市里,爱情就跟见鬼一样,你或许听很多人说过,但从没有亲身遇见过

对方是95后的东北男生,互联网大厂搬砖人,不是大富大贵,但工作也算体面。市区的房子买不起,在远郊勉强凑了一套。难得的是,恋爱谈得体贴入微,无论是对姑娘本人,还是她身边的朋友们,都尽量做到了照顾有加。任谁见了,都忍不住说一句,姐姐你这三十多年,可算没白等。

但姑娘自己,却不甚满足。

在一次宾主尽欢的聚会之后,她告诉我们,是,这一切还算开心,但她还觉得不够。男方赚钱不多,也没什么奋斗心,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要的是一个能和自己一起在北京奋斗,披荆斩棘,然后一起住上大房子的人。

眼前这人还算不错,但,远非是理想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起先是一愣,但转念想想,她这话也不错。

特别加上她身为河北人的身份后,一切更显得顺理成章。毕竟,哪个河北人不想在北京拥有一套房产呢?

作为80后90初,我们对房子抱有迷信一样的执念。或许,我们就是全中国拜地产教的最后一代人。

这种对房子的执念,已经超越了理性和经济学,到达了原教旨主义的顶点。即,我们这些三四十岁的中国人笃信,一切关系最好的试金石,无外乎买房二字。

情侣关系的终点,是他愿意在房产证上加你的名字。

亲戚关系的终点,是他愿意指定你作为房产的唯一继承人。

朋友关系的终点,是他愿意借钱支持你买房,且不收取任何利息。

而对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因为贫穷而相聚在北京搞钱的外乡人,衡量事业成功的最大标准,也是房子。

买在远郊区,毫无疑问,事业是失败的——顺义的别墅区另当别论。买在五环内,就有了在北京扎根的初步资本。如果有幸买去国贸、奥森、三里屯等热门商圈,哪怕是老破小,也毫无疑问成为了人上人。

至于学区房,那纯粹是搞笑。作为一无所有,两袖清风的北漂,别说生孩子,我们大概率是恋爱也没有的,还费这劲儿干嘛?

那么,话题的回旋镖又转回来了——我们衡量恋爱对象是否合格的标准,也和我那河北朋友一样,得看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哪怕当前地产公司一个接一个地暴雷,房子一套跟着一套地降价,但我们在评判一个对象是否理想时,仍然是看他是否在北京市区有房。

这是已经刻进了思想里头的钢印。

说起来,85后90前们,思想钢印还挺多的。比如——

我们大概是最后一代人,确信读书是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我们都曾听老师和爸妈说过类似的话,长得再好看有什么用?以后还能靠脸吃饭不成?

但如今的世界告诉我们,好看有用,很多人确实靠脸吃上了饭,还吃得很好。无论男女。

我们大概是最后一代人,确信生而在世必须上班。如果毕业和上班不能无缝衔接,连带身边的亲朋好友,大家都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恐怖和焦虑。

但如今的世界也告诉我们,有大批大批的人在工作日排队买瑞士卷,打飞机去天水吃麻辣烫。我们想破脑袋,也不知道他们的假是怎么来的,他们的钱是怎么来的。

他们活得愉快轻松,而我们,一直在用思想钢印惩罚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承认,我们可能是有点落伍了——和这个飞奔的时代比起来。

虽然我们一路紧绷着在狂奔,追逐着时代的步伐,见证了中国成为全球第二的经济体,见证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见证了北京奥运会,见证了好几次经济危机,见证了我们怎样从一个农业社会,狂飙突进到信息化社会的历史进程。

哪怕一路追得气喘吁吁,筋疲力竭,个人的步伐比起时代的洪流,还是相形见绌。

时代的洪流拐弯太快,两年前还在房住不炒,两年后就要全力营救地产企业了。两年前还在全网大骂资本家,两年后就在使尽浑身解数,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拼经济。

无论怎么身段灵活,都很难不被巨浪拍得七零八落。

所以我想劝说朋友们一句,不要被老旧的思维困扰了人生。谁说一定要发家致富,谁说一定要买车买房?为一堆钢筋水泥背上三十年的债务,把好好一个对象折腾得鸡飞狗跳,真有那个必要?

前人们执着于房产,是为了孩子学区,是为了跑赢通胀——可这些目的,显然是已经过时了。作为普通人,与其瞎折腾,一心想着和变化莫测的时代赛跑,不如躺平安享人生。毕竟,中国的房产、股市、基金和信托一次次地教育过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想方设法钻营财富自由的人,最终都会让财富远离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