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16日,以“理性、发展、多方参与”为主题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网络十周年工作会暨2024社会力量助力乡村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座谈会在杭开展,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副秘书长王军等线上线下出席会议,企业战略合作圈伙伴、人道救援网络伙伴、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120余人参与会议。

5月15日下午场的圆桌会议中,围绕“多方参与气候变化适应,助力乡村减轻灾害损失的经验分享”,来自乡基会、企业、一线干部和媒体的代表畅所欲言。如何把防灾减灾做到最前,五位嘉宾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线的初心:

构建快速反应的乡村应急网络

汝阳县总共54万人,属于山区,刚刚脱贫。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为支持该县乡村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与汝阳县应急管理局合作,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乡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汝阳县建设应急小站项目20个,并提供160万元资金用于采购备灾物资,20万元用于支持队伍建设及培训演练。

河南省汝阳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建峰分享了他的经验。张建峰说农村百姓善良、对人不设防,但在安全生产方面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有点“听天由命”,安全意识薄弱。在汝阳县每个行政村都培养了一个第一响应人。“主要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在村里找一个‘明白人’不容易。”张建峰说,“第一响应人”是指建立在各个社区内最基层、最迅速和最直接从事应急救援、社区服务的民间组织,或当地应急组织、机构以及志愿者等。他认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全力提升基层农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职能。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灾害救援项目部副主任朱一存提到了目前理性科学救灾意识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她说,对于一直深入参与人道救援的人道救援网络伙伴来说共识早已达成,但更多企业和公众对于灾害的认识仍然停留于“救灾一刹那”的物资支持,感性和理性之间的鸿沟可能是最大的一个分歧。

朱一存分享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未来会推动的两类工作。第一类是探索构建乡村基层治理的安全知识宣传学习平台。这个平台它不仅让大家愿意来学,内容应该喜闻乐见,还要做到喜闻乐见之余还能够在紧急时候为救灾提供帮助。她认为在新的数据化技术运用和更好的农村治理活动方面,还有加强、提高的空间。第二类工作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希望通过搭建的社会力量理性科学参与救灾的平台,联动更多社会力量秉持理念参与防灾备灾救灾工作。

朱一存特别提到希望类似此类圆桌的分享和交流,需要更多像第一财经这样的媒体帮助扩圈,让更多公众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筑牢人民防线。

平台的初心:

更精准、更有效的应对和帮扶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从数字化救灾的角度提出了她的看法。

曹帆介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有专业的救灾团队,每次重大灾害都会参与其中,并做回访。他们在执行中留意到,每次灾害发生的一开始公众捐赠热情很高,灾后很快过剩物资会堆积浪费,然后冲击当地的商业网络。从去年开始,腾讯开始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即用数字化更高效和理性地助力救灾。

她以去年积石山项目举例,基金会用发放购物券和以工代赈的模式帮助灾后重建,既可以满足灾民个性化的需求,又让物资发放更加理性和高效。

她也表示数字技术来助力救灾这件事存在学习门槛,包括怎么设计项目、怎么做好准备、怎么和人道救援网络成员合作等等。她呼吁各方应协同推动数字救灾,创新的步子要再大一些,把数字备灾常态化。如何把数字备灾力量用起来,是之后要一直探索的事情。

支付宝公益平台行业运营负责人王真真则分享了公益平台所临的挑战。

2008年汶川地震时,支付宝就第一时间在内部组建了一个支援汶川的项目组,组织团队为心系灾区群众的爱心网友和公益组织开辟了在线募捐通道。短时间内筹款百万元,几天时间达到上千万元。“这是我们第一次用技术的力量链接了无数网友的爱心,也看到了互联网其实可以在应急救灾这个领域有这么大的潜力。”王真真说。

公益平台搭建了爱心用户和社会组织的桥梁,同样也面临来自用户质疑和专业性的挑战。比如大的灾害发生时,网友对此非常有共鸣,公众的善心和情绪已经被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调动起来,捐赠热情高涨,但是执行机构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研判,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资金和物资,平台就会面临“供求不对等”的压力。相反,一些小灾害的发生没有受到太多公众关注,机构研判当地的需求非常旺盛,而用户/捐赠人却没有太多感知。

多年的救灾经验,支付宝公益平台也逐渐意识到备灾的重要性,联合了多家专业的救灾机构共建了备灾项目,在平台首页打造了“备灾专区”,通过科普和引导,让用户日常为这些项目去捐款。截至目前,“备灾专区”的项目已经筹了2000多万元善款,虽然不多,但在一年半的时间支持了大大小小8次救灾行动。“未来我们还是希望能在‘晴天修屋顶’,能把防减灾和备灾这个事情再往前走一步。”她说。

企业的初心:

看到问题、愿意参与、持续改变

商道咨询合伙人李楠则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察。

李楠说,减灾救灾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责任议题,对于企业来说去理解和去把控救灾细节太难了,他们对于整个的救助过程是不太了解的。

目前企业参与减灾救灾议题的驱动力会有变化,从过去单一责任驱动转变为责任+风险双驱动,他们需要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企业需要去履行社会责任、更好地去管理自己的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风险,以及达到可持续发展。灾害频发,成为社会议题,就需要全社会合力来应对挑战。

他建议不同的企业理性参与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相应的资源和行业属性,比如腾讯和支付宝拥有数字能力就可以发挥平台作用。对于一些to C的企业,则有大量的产品储备,能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运送物资到达现场。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整个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 企业主动参与公益项目时还要分析生产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员工是否有能力应对。他认为公益资源的角度以及救援队伍的积累,其实是可以反哺企业在减灾救灾过程中做得更好。另外,减灾救灾工作还可以结合乡村振兴和城市韧性建设同步来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圆桌主持人、第一财经企业社会责任部主任彭佳介绍到,这次研讨会的合作第一财经以“内容”的方式、“用专业助力专业”。社会中的每个机体都可以找到最适宜加入“人道救援网络”的方式,最起码的就是每个人了解、学习应急救灾知识后,懂得“自救”。

在过去的20年内,第一财经调查记者一直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是值得信赖的媒体。而这20年,也是通过记者的视角第一财经和读者开始了解“全灾害”这个概念,了解救灾的全链条,也看见了一线的人道救援团队。关注救灾的过程、关注防灾的进展、关注重建的效率,都是第一财经通过媒体这个媒介与公众产生互动、与公益机构同频共振的方式。

防灾在前、理性救灾,是人道救援网络的美好愿景。在不确定加剧、全球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十岁的人道救援网络任重道远,需要更多力量的关注和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