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之初,以为书艺一事,如学习方法无误,倘能坚持多写多练,必然日有所进,越来越好。如东坡所云“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然而,只要略加考察,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东坡所言亦只是鼓励人而已。

前段时间,读到某推文,论及老书家孙伯翔老先生书法,以为其现在书法越写越不如以前了。孙也是曾经关注之书家。我也有同感,觉其近几年来书作无甚意味,远不如六十几岁时作品,尤其魏楷,尚雄强飞动,生机可人。又有文章论及中青年获奖某女书家,以为其现在作品比其二三十年前差得太多。看了对比图片,确乎如此,退步惊人。这也许是当代绝大部分书手的宿命。高峰期过后,创作不免停滞不前甚至快速衰退,书作了无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绍基书法有“有清第一”之誉,然评者多认为其晚年书法不如中年所作。还说“何蝯叟自喜中年之制,以为非晚年所能,尽量收买,自赏自叹。”(何晚年攻篆隶,其实有新的突破,说其书法不如中年,指的是行书。当然,此论亦见仁见智。)

书法创作诚不容易事!一直保持进步谈何容易!

孙过庭尝有“人书俱老”之论。孙的意思是指人老了年龄大了,而书写同时保持高水准状态。孙还认为“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王羲之就是“人书俱老”的典型。

黄庭坚的书法也是“末年多妙”。李之仪云:“鲁直晚年,草字尤工,得意处自谓优于怀素。”确实,黄庭坚最好的草书作品如《忆旧游诗》、《诸上座帖》等皆晚年所书。

晚近书家,康有为、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萧娴、游寿、林散之等,他们书法到了晚年,水平高,产量大。真也是“人书俱老”。

这么看来,也有少部分真正优秀书家,其创作水平与年逐增,而在晚年达到高峰。

要之,对于大多数书手来说,退步是一种常态。同时,又有极少数人能精进不已,一路高歌,直至晚年,人书俱老。

作者:萧海森

编辑:兰风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