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司法实现数字正义,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有效促进了法院审判的公正和效率。”5月16日,2024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学峰教授说。

会上发布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8(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随着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法院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给改革创新“赋能”、为公平正义“提速”。

蓝皮书显示,人工智能引擎相关能力在法院信息化系统中落地应用。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搭建起人工智能引擎平台、大模型通用能力以及法律法规查询、公文生成及纠错、笔录精简等大模型应用场景;完成11项人工智能基础能力集成管理,在办案系统、统一工作桌面集成上线语音识别、离线转写、文本翻译、图文识别等工具;完成知识库统一框架和门户建设,实现不同厂商191项已有知识百分百集成和可视化。

我国诉讼服务信息化也取得新进展。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着力推进法治信息化工程建设和数字法院大脑建设,全国法院“一张网”体系全面铺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栗燕杰称,我国诉讼服务信息化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诉讼服务信息化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核心应用迈向成熟高效,应用场景拓展更加丰富。

信息化是纾解“案多人少”矛盾的现实需要。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执结执行案件976万件,同比增长6.4%。同年,全国法院执行到位金额同比增长12%。

司法大数据发展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之一。蓝皮书指出,在技术部门和审执业务部门配合下,司法大数据应用价值全面释放。

以广东黄埔法院为例,其从3万多件司法案件中抓取、提炼相关信息点,建立司法数据分析模型,绘制覆盖全区17个街镇矛盾纠纷的“法治地图”,打造实证分析平台。平台运行产生的分析报告为全区各街镇矛盾纠纷状况提供“全景视图”和“精准画像”,发挥了司法大数据社会发展“晴雨表”作用。

蓝皮书提到,法院信息化建设同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系统集约化程度仍需提升,系统稳定性有待改善;统一规划标准过于关注共性,难以精准全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司法数据数量仍存短板,服务治理能力待提升,新技术应用具有两面性,安全性问题制约发展;信息化促进诉讼流程再造,但正当性制度支撑不足等。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祎茗介绍,下一步,要加速全国法院“一张网”和数字法院建设,协调好功能集约与个性化的关系;要优化大数据质量,增强司法辅助社会“数字治理”能力;要妥善开发使用AI技术,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永无止境;要充分释放流程变化,提升信息化诉讼程序制度位阶。

针对中国法院执行信息化存在的瓶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副主任王小梅提到,下一步,要以务实态度修复和优化信息系统,匹配与信息技术发展同步的制度政策,培育数字化思维,减少人工路径依赖。

周学峰建议法院充分利用司法大数据这一宝贵资源,进一步推进司法实证研究。司法大数据不仅可以服务于法院审判,还可以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一部分数据,为法学研究者提供资料,进一步提高我国司法透明度和公正水平。

“法院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司法的公正和效率。”周学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