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杰克•伯恩斯(Jack Birns)被派到中国上海进行战事报道。

当杰克・伯恩斯被派往上海的时候,正值中国内战时期。上海这座曾经繁华的国际都市正处于贫困、腐败和混乱的包围之中。

伯恩斯将他的老相机聚焦在战乱中的普通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上,他在极其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拍下了难民、乞丐、儿童、妓女、士兵以及贫富悬殊的生活。

【上海的街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月,上海大世界娱乐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月,繁忙的街道

十字路悬挂着巨幅的香烟广告牌,路面上熙熙攘攘的景象,交通警察吹着哨子指挥交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人力车和机动车抢道

在外侨居住区和法租界区宽阔的大道两旁,广告牌林立,熙熙攘攘的自行车、三轮车、黄包车争先恐后的和机动车抢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仁安街218号外晾晒的衣服和干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等待乘客的车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外白渡桥上

一名乞丐妇女追着人力车向女乘客乞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上海街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摆摊卖刺绣的母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兜售中药的小贩

在忙碌的人行道上,小贩和卖艺人此起彼伏的吆喝着,推销各自的商品和艺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表演杂耍的流浪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法租界附近的弄堂

弄堂里是一幅家居生活的写照:洗干净的衣服晾晒在竹竿上,孩子们在巷子里玩耍嬉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黄浦江畔的

搬运工从驳船上卸下一包包沉重的棉花,岸上早已等候了一群从乡下逃到城市的难民,她们冒着被抓捕的危险从货包里撕扯棉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一群妇女儿童追逐拉满棉花的卡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一名被怀疑偷棉花难民妇女正在被搜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警察抓住了偷棉花的母女

她们冒着危险撕扯下来的棉花,用以跟等在一旁的贩子换几个铜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偷棉花的妇女被抓捕鞭打

看守人员以大棒和藤条为武器,防止棉花被难民哄抢。一些警察维持着治安,帮忙驱赶难民,并将没收回来的棉花装进棉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偷棉花的妇女被抓捕鞭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偷棉花的妇女被抓捕鞭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妇女儿童追逐卡车撕扯棉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妇女儿童追逐卡车撕扯棉花

【穷人的冬天】

经济压力迫使在农村无法生存的难民纷纷逃到已经超负荷运行的城市谋求生活,这些乡下来的难民千方百计的给自己寻找可以落脚的寄居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12月,棚户区外晾晒被褥的妇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月,无家可归的难民露宿街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12月,郊区停尸房临时落脚的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12月,郊区停尸房临时落脚的母女

上海郊区的停尸房里竟然挤满了难民,她们中间有男人女人,老人儿童。慈善机构的马车和三轮车每天到处收集饿死,病死的儿童尸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12月,收尸人正准备将一具童尸运到临时的停尸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12月,即将送去掩埋的童尸

【一边是贫困,一边是特权】

在上海的街头常常可以看到各种极端的景象。日益恶化的经济状态下,你可以看到为了勉强维持生计而苦苦挣扎的小商店主,劳动者,小贩和乞丐。也可以看到受物价飞涨而沉重打击的工人,他们的劳动所得竟然是捆成捆不断在贬值的纸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4月,靠在街头喂孩子的妇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月,路边摊陈列的外国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苦苦挣扎的杂货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领工资的工人

这是银行发给上海电力公司职工的工资,每个工人都可以领好几捆贬值的纸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3月,工人们蹲在地上数拿到手的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而沉重打击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