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微光|小区里的家庭医生成居民健康“守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致敬微光|小区里的家庭医生成居民健康“守门人”

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 管理患者的健康档案

在医疗机构一线,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医者。他们不仅为患者提供常规的医疗服务,更是承担着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重任。他们是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是连接医疗资源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有个温暖的名字“家庭医生”,在家庭医生的努力下,社区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和有效的健康管理,许多慢性病得到了控制。

王勇是新时代家庭医生的一个缩影,他选择在基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守护着社区居民的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勇正在耐心地为一位签约患者解答健康问题。

1

在社区里多了几名医生朋友

在广州天河区石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从早上8时到下午5时,家庭医生们的诊疗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工作日更是要延长到晚上9时,为那些白天忙碌无法前来看诊的居民提供便利。这里的家庭医生们承担着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职责,他们不仅是治疗常见疾病的专家,更是居民健康的贴心顾问。

在二楼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记者见到了该社区医院全科家庭医生王勇,他正在耐心地为一位签约患者解答健康问题。“我们的患者多以慢性病为主,高血压、糖尿病等开药拿药的患者居多,一个上午能看40个号左右。”王勇告诉记者,针对血压、血糖波动的患者,他们会提供药物指导或定期复查。签约者基本是住在周边的社区居民,像感冒发烧的小病也会过来这就诊。

“我就住在附近,过来很方便的。”到服务中心取慢病药的陆阿姨告诉记者,自己是该社区第一批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后,每年都能享受到包括肝肾功能、B超在内的免费体检套餐,以及个性化套餐带来的康复理疗、中医服务等优惠,“经常来服务中心,已经和家庭医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像是多了几位医生朋友。”

“我们社区居民需要这样的家庭医生。尤其是家庭病床服务,上门给瘫痪、走路不方便的患者量血压、做推拿按摩等,这对患者太好了。”陆阿姨从手机里打开一张家庭医生冒雨上门提供医疗服务的照片,赞不绝口地分享道,“前几天下雨,我在回家时看见他们准备上门诊疗,就被我拍下来了,我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赞美他们。”

家庭医生不仅提供面对面的诊疗服务,还有温暖的上门服务。采访当天就有一个上门服务的预约单,下午3时许,记者跟随王勇一行步行前往该签约居民罗叔的住所,王勇介绍本次外出主要是提供上门随访、居家药学服务,“这位患者诉求是近期血压不稳定、血脂异常,用药标准不清楚。根据他的诉求,我们采取了一医生一护士一药师,上门进行针对性的诊疗和用药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勇为签约居民提供上门随访、居家药学服务。

2

让患者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诊疗

在诊疗生涯中,王勇以一颗仁心,为患者提供超越疾病的关怀。他特别关注那些长期在大医院接受放疗和化疗的肿瘤患者。为了定期复查血常规,他们需要来到社区医院

“每当我接诊这类患者时,我都会告诉他们请记住我的名字,下一次挂号时直接来找我,我会让他们优先就诊。”王勇认为,这些患者在接受放化疗后,体质已经很虚弱,不宜长时间待在医院这个高病菌环境中排队,这会大大增加他们感染的风险。

王勇不仅优先接诊这些患者,减少他们的等待时间,更是在化验结果回报后,用鼓励的话语和肯定的态度为他们加油打气。他的每一句“很棒”,“要加油”,都如同温暖的阳光,驱散了患者心中的阴霾,让他们重燃希望,找回久违的笑容。

在家庭病床服务方面,无论是瘫痪在床的孤寡老人,还是行动不便的患者,他都风雨无阻,如约上门提供服务。有一次冒着雷暴雨上门服务,王勇的到来让一位老太太惊喜之余,满心感激,她对王医生说:“这么大的雨我本没有期盼您能来看我,看到外面的电闪雷鸣我的内心真的很矛盾很忐忑。这一开门看到是您,特别温暖,庆幸我签约了家庭医生。”

王勇医生的每一次上门,都是对患者无声的守护,他的每一次鼓励,都是对患者心灵的抚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庭医生的职责,不仅是守护患者的健康,更是传递家人般的温暖。“每一位患者都值得被关怀,每一次服务都是对生命的尊重。”王勇说。

3

用大白话沟通 以“会谈”方式问诊

“我初次接触全科家庭医生这个概念,是来广州进修学习时。”王勇的职业生涯是从大型医院到基层的转变,是对医疗服务最前沿的一次深刻理解和实践。

2013年,王勇从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在解放军第二零九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四年后,他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20年,王勇完成培训并正式投身基层全科医学门诊工作,成为一名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是指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时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谈起职业生涯的转变,王勇感叹那时国家在大力地培养这方面人才。“这是为了更好开展全面诊疗模式,实现一次就诊解决多种疾病的便利,同时也是为了方便百姓就医,避免小病排大队的不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重新规划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开始了全科基层诊疗生涯。”王勇说。

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家庭医生的工作繁琐而复杂,不仅要治疗患者的各种疾病,还要管理患者的健康档案,进行长期的健康跟踪和评估。王勇告诉记者:“从科普健康知识、为签约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慢病随访,疾病咨询、提供上级医院绿色转诊通道,到为特殊需求患者提供上门送药及体检、用药指导、家庭病床诊疗等特色服务,这些都是家庭医生的工作,工作内容比之前琐碎多了,但是离患者更近了。”

“之前我在大医院工作,习惯了用专业术语与患者交流,开口闭口不离文献和临床数据,但当我到社区医院后,我发现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健康问题,他们想要知道的是‘这个瘤子要不要紧?感冒会不会一定得肺炎?高血压为什么会要命?’等实际问题。”因此,王勇开始转变自己的讲话风格和问诊方法,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去和患者沟通,解释病情。

他认为,作为基层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为患者带去前沿的治疗方案,也要让患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医生所说的健康知识。王勇用接地气的沟通方式和温暖的问诊风格,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温暖,也赢得了患者的深厚信任。老患者们评价王勇的诊疗,更像是一次朋友间的“会谈”。他们喜欢这种轻松愉快的交流方式,也更加信任王勇的专业判断和建议。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