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宋·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靖康之乱发生之后,叶梦得随高宗南下,任过户部尚书,向朝廷陈述过战守大计,也深受朝廷倚重。之后,负责运输,筹措粮饷,做好沿江抗金的后勤工作,也算为抗金大业出了力。

岂料南宋小朝廷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不顾出卖领土主权,也不惜牺牲民族尊严,割地赔款,纳表称臣,一味采取投降妥协政策,致使岳飞、张宪这些爱国将领被冤杀,赵鼎被贬官;

自己呢,也不得不被迫去职,变成无所作为的山林野老!回来就回来吧,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也算找到了灵魂的归属地吗?

秋意渐浓,金黄的菊花似乎在向我们传达霜降将至的讯息。那些掩映在菊花丛中的小屋,窗扉低垂。蜿蜒的山路,曲曲折折地向上延伸。

我好奇地问山中的老人,他们心中的牵挂是什么。老人微笑道,只是不忍心就这样看着年华逝去,双鬓斑白。

站在太湖边上,眺望着那清澈的湖面和绚丽的晚霞,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回想起过去的日子,我四处漂泊,走遍了大江南北,但似乎并没有取得什么值得骄傲的成就。

现在回到家中,重新打理起庭院中的小径,我才真正意识到,这片松竹环绕的地方,才是我真正的憩息之地。

然而,秋风依旧凄凉,南飞的大雁在云间缓缓飞行,发出哀怨的鸣声。远处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生感慨。

我不禁想,谁能够像东晋的谢安那样,在谈笑间就化解了外敌的威胁,保卫了家园的安宁呢?

诗人在一次不经意漫步,看着眼前的风景不禁陷入了沉思中,他不由想到那逝去的岁月:离开汴京之后,多地辗转,一心报国,到头来还不是北国沦陷,功业无成?

“空飘荡”,一个“空”字,饱蘸着诗人英雄空老、壮志难酬的几多遗憾!

却恨凄厉的西风又起,从北方穿云破雾归来的新雁,向人们带来北方的消息:在北国边疆,战马声嘶,笳鼓雷鸣,敌人正在作发动侵略战争的准备;

可是南宋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官员们仍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直把杭州作汴州。”有谁能像东晋名臣谢安那样一心为国呢?

年轻时雄心壮志,年华老大,退出江湖,还是念念不忘抗金救国,这种“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的爱国精神,实在值得世人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昨夜,寒冷的秋夜中蟋蟀不停地叫着。我梦见自己回到了遥远的故乡,但那里战火纷飞,千里之外都弥漫着硝烟。突然,我被这梦境惊醒,一看已经是深夜三更。

我独自站起身,绕着台阶慢慢地走着,想驱散这梦中的阴影。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帘外那轮朦胧的淡月,静静地洒下微弱的光芒。

我为国家付出了这么多,希望能留下一些功绩在青史上,但还未老去,头上已经布满了白发。

家里的山还是那片山,松竹依旧苍老,但无奈的是,议和的声音不断响起,阻断了我的归程。

我心中有很多话想说,想弹一曲瑶琴来表达我的心情。但在这个世上,知音难觅,即使我把弦弹断,又有谁能真正听懂我的心声呢?

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当时岳飞内心极其苦闷,他反对妥协投降,相信抗金事业能成功,且已取得了多次重大战役的胜利。

这时宋高宗和秦桧却力主与金国谈判议和,这是他无法反抗的命令。他只能寄寓于梦里。

他梦见自己率军转战千里,实现了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可是却被可恶的蟋蟀哀鸣声惊醒。

当时已是三更,词人起来独自绕着台阶行走。寂静无语,窗外月亮朦胧微明,那朦胧的月色正好映衬着词人恼人的愁绪。此时此刻,词人倍感孤寂惆怅。

词人一生都在为收复故土、为朝廷立汗马功劳而奋斗着,可是投降派却在其中百般阻挠。

故乡的松竹都老了,故乡已沦陷金人之手,就算他想要解甲归田也无家可归。

收复失地受阻,有故乡却无法归去,这种苦闷的心情无人理解。这一腔啸叹难尽的心事,只能借琴音来倾诉了。

然而,在“议和”声浪甚高之时,谁又是这声裂弦索的真正知音呢!没有知音,纵然你把弦弹断了又有谁人来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回忆起当年在午桥之上,一群志同道合的英豪欢聚一堂,畅饮美酒,高谈阔论。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胸中激荡着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月光如水轻洒河面上,流水静静地流淌在长沟之中,没有一丝声响。在这宁静的夜晚,杏花的疏影下,有人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回荡在夜空中,就这样他们一直吹到天明。

岁月无情,时光荏苒。转眼间,“二十余年如一梦”。当作者再次登上这座小阁,看到眼前的景象时,不禁感慨万千。

这二十多年的光阴,仿佛就在一梦之间。虽然自己的身体还在,但内心却充满了惊恐与不安。

百无聊赖登上小阁楼观看着眼前的雨后初晴的景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宁静。

然而,在这宁静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呢?古今多少英雄豪杰的事迹,都让渔人在夜深人静时当歌来传唱。

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绍兴六年(1136)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

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

可是到了“闲登小阁”三句,词人突然一改心态,他大概是想到了苏轼的胸襟阔达。

即使身处蛮荒偏远的岭海、黄州,依然能够唱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久经风雨却依然葆有淡定的从容。

今天的词人看似淡定从容,实际这是无奈而后的故作放开,因为,除了“闲登小阁看新晴”还可以来慰藉自己此刻的心情外,还能怎么办呢。

世事如风云,变幻莫测,而自己的渺小,终究是悄然陨落。“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时代的杨慎有诗云“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谈中”,或许杨慎是受了陈与义的启发吧。

是啊,古今多少事,当今多少悲歌,就都随着渔唱、笑谈远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长期受到当权的主和派的排挤,始终未能得志;晚年时退居山阴,依然不忘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难酬,郁结难抒就提起笔杆,除了这样,还能怎么办呢。

那些年,我满怀壮志,就像鹏鸟展翅高飞,为了建功立业,我独自一人去了边境,保卫那梁州的地盘。

现在啊,那些守卫边疆的日子都只能在梦里回味了,每次醒来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只有那件旧时的战衣,沾满了岁月的灰尘。

哎,那西北的胡人还没被消灭呢,我头发都白了,像秋天的霜一样,老了,老了。。

每次想到这些,心里就难受得不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这一辈子啊,心都在西边抗敌,但人却在这里慢慢老去,真的没想到会是这样啊!

遥想当年,四十八岁的陆游怀着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奔波万里来到梁州,投身到戍守边防的军旅生活中。

可是好景不长,陆游没过多久就被调离了前线,从此边关的山河就只能在梦中出现了。

梦醒之时不知身在何方,只有布满灰尘、颜色暗淡的旧日貂裘戎装提醒他:那满怀豪情、激动人心的从军生活已经结束了!往事与现实的对照,让陆游的一腔慷慨化为悲凉。

金人未灭,中原大地还没有收复,可是自己已渐渐衰老、两鬓斑白。面对着功业未成而岁月无多的状况,陆游感到壮志难酬,不由落下了沉痛的眼泪。

回首自己的一生,一心想上前线去实现抗金救国的志向,谁料到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如今只能终老在闲居之地。

理想与时局格格不入,人生抱负受尽挫折,敌忾同仇的义愤、殒身不恤的忠诚,沉郁而痛苦心情溢于言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我站在南京西门的城楼上,眺望着清秋时节的景色。眼前的长江宽广无垠,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江水波光粼粼。

然而,这美景却让我心情沉重。金人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们的中原大地,那些曾经的官僚们也都流散四方,家国破碎,何时我们才能收复失地,重振河山呢?

我抬头望向远方,默默地请求这悲凉的秋风,能把我眼中的热泪吹送到遥远的扬州前线,去告诉那些在前线奋战的将士们,我们的家乡正在遭受苦难,我们渴望他们早日凯旋归来。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作者独自登上城楼,极目远眺,看到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大地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他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他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在秋日的荆州城上,天空清澈得像被洗过一样,万里无云。我登上城墙,眼前一片开阔,江水与天空相互映衬,美得令人陶醉。

远处,随着军鼓声响起,鲜艳的红旗在风中飘扬,十分醒目。目光所及之处,滚滚尘烟和枯萎的草丛交织在一起,若隐若现。

站在高处,我不禁向北望去,思绪飘向了遥远的中原,那里曾是我们繁华的家园,如今却沦陷在敌人的手中,我心痛得无法自持。

于是,我走进城楼,倒了一杯浊酒,想要借此消愁。结果却是借酒销愁愁更愁。我望着外面的秋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中的凄凉与痛苦难以言表。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在荆州,这首《浣溪沙》,就是这时候写的。

上片写观塞,下阙抒悲感。首句从登城远眺之景写起。清秋时节,晴空万里,水天空阔,上下辉映,境界十分阔大。

次句写视线移近后之景象:鞭声四起,军旗翻动。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

然而,自隆兴和议以来,“将军不战空临边”,不禁又悲愤难抑,于是借眼前“塞烟衰草”的萧瑟之景以烘托他那悲凉的意绪。

由观塞自然联想到沦陷的中原,过片“万里”二句以工稳的对句,写出了万千感慨,无限悲酸。

一个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铁骨汉子,一位志在恢复而又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在国土易主这一刻泪流满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7

《水龙吟·春恨》

宋·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

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

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层楼之上,繁花似锦,花团锦簇中透露出勃勃生机。画帘半卷,东风轻拂,带来丝丝暖意,让人心生欢喜。

春天已经回归了这片绿色的田野,嫩绿的草坪、金黄色的垂柳,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温暖的日子催促着花朵开放,偶尔的轻云遮住了细雨,使得天气在轻寒与轻暖之间交替。

这个如此美好的世界,游客与我却无暇欣赏,所有的美景都留给了莺莺燕燕去享受。

我伫立楼阁之上,心中难免感到丝丝寂寞,思念着远方的朋友。抬头望向南方,声声归雁让我更加惆怅。

回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那时我们戴着金钗玩斗草的游戏,骑着马儿在青丝般柔软的草地上奔跑,那是多么风流自在啊!可是,如今我们已经各自分开,各自承受着自己的幽怨。

正当我沉浸在这种思念和伤感之中,周围的景色也渐渐变得朦胧。淡淡的月光下,烟雾缭绕,远方不时传来杜鹃鸟的悲鸣。

这让我更加感到难过,仿佛所有的美好都已逝去,只留下我独自面对这无尽的思念和伤感。

人凭高远望,却独生寂寞孤独之情。南边归雁飞过,一声叹息。与上片的繁荣春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雁春天北飞,秋天南飞,回忆起女子取下金钗逗弄浅草,采百草嬉戏,这些都是多美的时光啊。

正是这时候,令人肝肠寸断,消魂心伤。薄薄的烟雾,清冷的月光。子规声声,催人断肠。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在古代杜鹃的叫声都是悲伤的代表。)

整首词看下来,上片用乐景衬下片的哀情,似乎是词人在春恨中生出离别的哀愁,但将词人的身世背景与作品风格相结合,不难得出此词抒发了词人抱负不得终,郁郁不得志。

国土被金人肆意蹂躏践踏的悲哀、激愤之情都悄无声息地呈现于我们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8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南宋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位英勇的将士醉卧沙场,他的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却也有无法言说的辛酸与无奈。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在半醉半醒之际,也不知是作梦,还是幻想,总之他置身于一个情景里。

那是一个阵地,在各个营垒中,接连响着起号角声声。战士们来来回回穿插其中,将领们将烤牛肉分给给部下,大伙们都在尽情地享受着美味的烤肉,听着激昂的战歌。

牛肉吃完,大家马上排成了整齐的队伍,将军们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的开始点兵。

这个秋天在战场上的阅兵,万分激动人心,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好梦易醒,如此美梦,在万马奔腾的关键时刻却醒了。回到现实中,一切都是如此失落与难过

一心渴望为国家、为民族立下赫赫战功,为君王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赢得不朽的英名。

唉!词人最后一声长叹,可怜人已成了白发人。

词人开始从火热的军营生活到雄壮的阅兵场面,从阵前激战到现实的宏伟抱负,层次井然地抒写了自己一腔爱国热情。

直到歇拍一句才突起逆折,回到现实,以一声浩叹遥应开头,吐出无限悲愤。

满腔热血无处喷洒,只能以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是那样的雄豪壮烈,而现实却是如此的冷酷无情。两相对比,更强化了报国有志志难伸的悲哀与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9

《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宋·戴复古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

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

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

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

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

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金兵侵扰黄州、蕲州一带,南宋军队一再击败来犯之敌,民心振奋,一度造成了“百载好机会”的有利形势。

在这一年,李季允(名埴)出任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今武昌),修建了吞云楼。此时戴复古正在武昌,登高楼而览胜,对着李季允写了一首词。

巍峨壮观的楼阁高耸入云端,它的华美与气势,连南楼的美景也难以相提并论。

你当时独自站在那高阁之上,策划着抵御外敌的策略,你的目光远远超越了眼前的风景,直达更远的地方。

你的胸怀广阔,仿佛能容纳下整个云梦泽的浩渺;你的豪情壮志,更是足以席卷那残余的金人。

你时常朝着西北方向望去,那里有你心心念念的沦陷的中原大地。

眼前,千载难逢的机会仿佛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但无奈的是,人事的变迁总是充满了无尽的遗憾。

历史上,王子安曾在这里骑鹤升天,祢衡也在这里留下了《鹦鹉赋》的传世之作,但那些都已成为过去,无法与你此时的豪情壮志相提并论。

看那岳王祠旁的杨柳如烟,仿佛在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无尽愁绪。

你有足够的才能去重建这破碎的山河,你的智谋也足以向那些英雄传授。

但遗憾的是,你的高尚抱负似乎还未能得以施展。或许,只有时常举起酒盏,才能暂时忘却那两鬓斑白的秋霜,让心中的热血得以延续。

本词为登楼题咏之作,故上片从楼切入,引出楼之主人。

开篇两句突兀而起,直写吞云楼之胜概:它那高耸入云的雄壮气势足以压倒古今驰名的南楼。

三四句突作逆转,以“岂欲”二字对登临游赏之雅兴作了否定,而突出其“筹边独坐”的忧国忧民形象。

“浪说”三句,借司马相如《子虚赋》中乌有先生的夸夸之谈,而又更翻进一层:别说是“胸吞云梦”,登上此楼北望中原,简直有“气吞残虏”的气概。

至此,词人已是激情高扬。然而,当他反观现实,却又怅恨不已。

在宋兵连挫金兵锐气的大好形势下,朝廷却依然不敢北进,只为门户私计而错失良机,因此有“人事恨悠悠”之叹。

词人楼头送目,缅怀古人。由黄鹤楼而想到仙境理想幻灭之愁;由鹦鹉洲而想到汉代祢衡的“焉如”之叹;还有那岳王祠边如烟的杨柳,仿佛也在说着岳飞的遗恨。

收复国土,只能寄厚望于李侍郎“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了。但是收复中原这项事业是如此艰巨,不由心生凄怆,悲从中来。

还是让我们来干一杯吧,如果没有酒来解忧,秋风起时,真要愁得双鬓都变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