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以下简称陕历博秦汉馆)举行,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秦汉文明"系列展览也同时揭幕。

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实地探访,秦兵马俑、杜虎符、鎏金铜蚕、金怪兽、先秦漆猪等730多件(组)精品文物亮相"秦汉文明"主题展,而被称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镇馆之宝"的汉代古船也首次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摄

陕历博秦汉馆地处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毗邻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占地面积约300亩,其中展陈面积1万余平方米,是国内唯一一座集中展示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博物馆。

陕历博秦汉馆主体建筑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7座建筑呈北斗七星布局,彼此以架空廊道连接。

"秦汉文明"系列展览包括基本陈列"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和"城与陵""技与美"2个专题陈列,以"大历史+小专题"的展览设计,系统讲述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下的社会风貌、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

据介绍,该展序厅以"‘制’启华夏"开篇,将秦汉时期中国版图的变化置于当时的世界格局之中,讲述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各种制度奠基时代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量游客来此参观。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摄

第一单元以制度文明的构建为核心,从多个角度阐释秦汉制度的创立;第二单元从经济的视角出发,多维度阐释秦汉时期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统一性的经济政策;第三单元以孔子及儒家发展时间为主线,讲述儒家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入世"的;第四单元以文化力量为讲述核心,以"创新"为标题,开启了"书同文"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第五单元"动能——科技成果的助力"从科技的视角出发,叙述了秦汉时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展现出中国文明在当时的科技实力;第六单元围绕秦汉时期与域外的交流互鉴,展现秦汉时期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各个方面与域外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最后,展览以"中国大宁"结尾,与序厅的"‘制"启华夏"相呼应,再次点明展览主题。

陕历博秦汉馆现阶段展出1500余件文物,其中90%是首次展出。金怪兽、杜虎符、鎏金铜蚕等珍贵文物在秦汉馆与游客见面。

与西安主城区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相似,开馆后,陕历博秦汉馆也是一票难求,游客可以通过其官网订票。

"丝路一号"汉代古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路一号"汉代古船。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摄

它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木板船。该船采用榆木、圆柏、槐树等木材打造,长9.71米、宽1.98米、承载量约为3到5吨。这艘古船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技艺,秦汉时期与世界各国交往交融的历史,还是千年来中西方丝绸之路往来交流的见证。所以,它被命名为"丝路一号"。

杜虎符

2017年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中,入选了三件国宝,杜虎符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虎符。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摄

杜虎符于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杜"是指秦国的杜县,在今天西安的长安区。"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通常作虎形,分为左右两半,两半相合之后才可调兵遣将。这件虎符仅发现左半边。虎作行走状,昂首蜷尾,颈上有小孔,可穿绳悬挂。虎符身上铸有错金铭文9行共40个字,字体为秀丽的悬针小篆。大意是说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掌握在国君手里,左半由大将掌管,凡调配50人以上的兵力,必须有国君的命令,将兵符对合后,才能够调兵遣将。但如果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点烽火即可。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虎符的应用充分说明了秦国军权的高度集中。

神兽金饰

神兽金饰于1957年在陕西省神木市纳林高兔村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兽金饰。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摄

这件神兽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怪兽的两只抵角是由两身相连、背相对的16只小鸟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样子。因此,这件小小的怪兽身上竟隐藏了十七只小鸟,体现出工匠们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这种勾喙蹄足神兽是战国晚期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装饰纹样,有学者称其为"格里芬"。圆雕的勾喙蹄足神兽目前只发现这一例,其他的均作为装饰纹样浅浮雕于相关器物表面,而且常常后肢朝上反转。

根据神兽金饰底盘上的小孔,学者们推测可能是匈奴族首领帽上的冠饰。

鎏金铜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中国最早的蚕丝业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到了汉代,养蚕制丝业达到了高峰。据记载,在都城长安从事织造的工人可达数千人。汉代的丝绸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精致,不仅畅销国内,还通过"丝绸之路"行销西亚和欧洲。后来蚕卵和养蚕方法也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鎏金铜蚕。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摄

由于对蚕桑业的重视,我国自古就有祭拜蚕神的传统,所以这件鎏金铜蚕很可能是一件祭祀用品。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他们认为人死后只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因此这件文物也可能是陪葬品。无论这件鎏金铜蚕作用是什么,它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桑蚕耕织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丝绸之路繁荣畅通的重要见证。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