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曾俊豪 通讯员莫冠婷 庞博 “跨省通办”“全程网办”,足不出户就能申领残疾人两项补贴;数据赋能强化低收入残疾人口动态监测,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分层分类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灵活的大腿假肢帮助孤残儿童实现走起来的愿望;“平安通”一键呼援等智慧适老化改造为残疾老年人筑起居家“安全网”……

今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近年来,广东民政部门强化科技应用,以信息化、智能化的数据平台为支撑,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智慧手段,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兜准兜牢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持续加强残疾人关爱服务,助力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残疾人两项补贴申办更便捷、发放更精准

“‘跨通办’真是太方便了,不用返回户籍地河南,就可以申领补贴!”陈女士是广州市南沙区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全程网办”的首位受益者,其户籍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居住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2023年12月21日,榄核镇收到陈女士通过“全程网办”提交的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信息。核实相关信息后,该镇工作人员向陈女士户籍地了解当地的补贴政策及申请材料;并将陈女士的申请信息和证明材料录入“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再将申请信息推送至其户籍地。通过这一系统,信阳市浉河区民政部门在2024年1月8日完成了审核、审定等程序,2月起将补贴资金拨付到陈女士的银行账户。

记者了解到,广东已全面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实现“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残疾人可通过登录“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民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其移动端“民政通”、微信小程序或者支付宝小程序等终端,全程在线提交申请、查询、修改证明材料,足不出户申领两项补贴,真正实现“一次不用跑”。截至2024年4月,全省已办理“跨省通办”138例、“全程网办”2011例,切实为广大残疾群众提供了暖心贴心的服务,不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4年广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提升至每人每月202元、每人每月270元,标准水平同比分别增长3.4%、3.6%。目前,全省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达到162.32万人次,其中困难生活补贴42.48万人,重度护理补贴119.84万人,补贴标准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精准更高效

为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广东省民政厅建设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管理系统,为精准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撑,推动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与“人找政策”相结合转变。

广东各级民政部门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做好低收入残疾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上线以来,将135万残疾人纳入低收入人口库;累计预警核实残疾人66674人次,其中纳入民政救助7643人次,转介其他部门救助1837人次,并持续跟踪评估救助成效。

落实残疾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方面,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基本生活救助范围。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8.7万名残疾人纳入低保,8.2万名残疾人纳入特困供养。今年以来累计对困难残疾人实施临时救助5563人次。

残疾孤儿服务保障更暖心更有品质

成功安装上“合身”的大腿假肢,小伟脸上洋溢着甜甜的笑容,在福利院里灵活地行走,实现了从无法站立到“行走自如”的转变。

出生于2012年的小伟因先天性左下肢残疾而被遗弃,2013年以来一直养育在汕头市潮阳区福利院。福利院多年来一直求医寻找最佳治疗方案;经权威专家诊断,建议小伟截肢并佩戴假肢,改善生活质量。2020年10月小伟接受了截肢手术。在“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两次资助下,2021年,装上了假肢的小伟实现了“站起来”的心愿;2023年,根据生长发育需要,小伟换装了更为合适的“机械腿”假肢:接受腔裹住大腿残肢,接受腔下方安装了仅重300克、屈膝角度达150度的儿童专用四连杆膝关节,膝盖处和脚踝处由金属关节负责支撑,大大提高了小伟活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假肢接受腔与残肢是否达到最佳适配,决定了装配质量和假肢的穿戴舒适性。”从评估、临床检查、设计方案、测量、取模到灌石膏、修模、制作内衬套、抽真空树脂成型、半成品试样,到最后交付成品,为小伟装配假肢的装配师石冬华在每道工序上都反复精细打磨,力求做到最好。“随着科技不断迭代升级,智能仿生手、仿生腿、骨传导助听器等科技产品不断为残障人士带来好消息;而要设计出更平稳、舒适、自如的假肢,耐心、爱心和匠心同样不可或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装上“合身”的大腿假肢,潮阳区福利院儿童小伟实现了从无法站立到“行走自如”的转变。通讯员供图

广东自2004年以来持续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拓展救助对象和救助内容,从集中供养孤儿拓展到散居孤儿,从手术治疗拓展到非手术、体检、康复。2021年-2023年,累计救治孤儿近1万人次。同时,建立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省市县三级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实现29家省级知名医院与全省106家儿童福利机构无缝对接,2021年以来通过“绿色通道”累计救治孤残儿童约1.5万人次。此外,积极推动市级儿童福利机构纳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实行集“养治教康”为一体的区域性集中养育,并加强集中供养儿童照料护理服务,目前已有11家市级儿童福利机构纳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

残疾老年人生活更安全更便利

广东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2023年和2024年省十件民生实事。改造主要围绕“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辅助器具适配”6方面,按照“一户一方案”的原则,根据老年人身体情况、居住环境和改造需求等“量身定制”改造方案,为包括残疾老年人在内的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提供更安全、便利、舒适的居家环境。

“有事情可以用平安通直接求助,非常方便!”柳婆婆是江门市江海区的残疾独居长者,去年政府资助其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安装了‘平安通’呼叫器、厨房烟雾报警器、溢水警报器、燃气报警器等智能看护设备,并通过平安通智慧养老调度中心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此外,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硬件改造,包括安装无障碍扶手、地面防滑及高差改造等,降低居家意外的发生。说起家里的新变化,柳婆婆对适老化改造项目竖起拇指点赞。

江门市近年积极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用好2022年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资金,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和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提供包括安装床边护栏、淋浴椅等适老化改造和安全监控等智能化改造,并依托江门市居家社区“平安通”平台等服务资源提供远程监护服务。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300多户;2023年为221名残疾老年人建立家庭养老床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门市居家社区“平安通”平台录入了老年人身体情况、当天服务动态数据等信息,并实现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深度融合,及时为包含残疾老年人在内的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通讯员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广州,“平安通”服务全面升级,从“一键呼援”到全方位守护,通过智能手表、老人手机等智能化终端,可实现生命体征监测、跌倒自动报警等功能。 通讯员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教老人使用“平安通”移动终端设备。通讯员供图

下一步,广东民政系统将结合部门职责,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民政行业深度应用,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织密扎牢残疾人民生保障兜底网,不断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