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联合报道)2024年5月13日,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活动在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左志强部长的带领下走进福建泉州六中参访, 来自马来西亚、美国、法国、埃及、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尼日利亚、阿根廷、俄罗斯、德国、罗马尼亚、意大利、加拿大、马达加斯加、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24家华文媒体,以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央视总台、中国网、人民政协报6家中国主流媒体参加了本次参访活动,福建省侨联文化交流部部长林遵陪同参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4月,闽南“侨批”入选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同时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还有敦煌写经、《本草纲目》(金陵版原刻本)、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档案文献等,足见闽南“侨批”的历史价值。闽南“侨批”主要收藏于泉州市档案馆、晋江市档案馆以及民间收藏家手中。据统计,泉州市档案馆现有实物“侨批”2592封左右、扫描件3.1万余件,晋江市档案馆也有近2500封“侨批”。在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基础上,泉州市档案馆计划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侨批”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泉州侨批馆是广东省首个侨批展示基地,由泉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文旅集团联合建设,位于泉州古城核心区中山路,于2021年10月14日开馆。其所在建筑为陈光纯故居,占地面积280平方米,由著名泉州籍旅菲华侨陈光纯先生于1921年所建,是泉州近代早期番仔楼的典型代表。泉州侨批馆由一个序厅、四个主展厅和一个互动室组成,共布置展板105块,展出侨批及相关图片304张,侨批实物92件。批在闽南语中是书信的意义,最早的闽南商人远渡南洋打工,靠着一封封的书信报平安,一张张的汇款单成就了闽南的侨乡之地,无论走多远,还是故乡的味道,故乡的亲人,可以从一封封旧书信中,去看见过往岁月里对亲人的思念,对家园的怀念,一封信,就是一个家庭,一份情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侨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潮汕、江门五邑、梅州及福建厦漳泉和福州等地,构成侨批档案的约17万份侨批中,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达到16万件,包括潮汕侨批10万余件、五邑侨批4万余件、梅州侨批1万多件,福建侨批约1万件。中国侨批存量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两省,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超过16万件。侨批产生于民间,流转于民间,收藏于民间。侨批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且保存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是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珍贵档案,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福建方言、潮州话和梅县客家话中“信”为“批”,福州一带的方言也是这样指称的,俗称“番批”、“银信”。因其具有“近代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的重要价值,在同类国际移民文献中,极其珍贵,具有原生态的价值。(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